宋守福
山東省費縣薛莊鎮衛生院外科,山東費縣 273402
下肢靜脈曲張是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久坐或者久站之后容易引發[1]。如患有下肢靜脈曲張后,需要及早治療,治療不及時有可能產生皮膚性狀的改變,對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目前治療該病的方法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為了探討臨床有效的質量方式,該次研究中選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12例患者采取了高位結扎加導管引導下泡沫硬化療法,結果發現其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現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24例,分成實驗組12例,對照組12例,實驗組12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 4 例,年齡 42~65 歲,平均年齡(53.5±2.6)歲,病程 1~4 年,平均(2.5±0.3)年,其中左側 10 例,右側12例;對照組12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 7 例,年齡 31~55 歲,平均年齡(43.2±3.1)歲,病程1~3 年,平均(2.1±0.2)年,其中左側 8 例,右側 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采用高位結扎結合導管引導下泡沫硬化療法,術前對患側肢體進行彩超檢查,觀察深靜脈血管情況是否通暢,患者采取站位,醫師對肢體淺靜脈進行觸摸,觀察淺表靜脈瓣膜的情況,找出交通支反流的具體位置,選擇在靜脈曲張最明顯處進針,進針后固定枕頭和注射器,注射量不能過多,注射速度要緩慢,做到心中有數。囑患者站立,在靜脈曲張明顯處做好標記,然后患者采取仰臥位,使用4號半細針在淺靜脈處進行穿刺,并直接連接1 mL注射器,固定好留置針后,抬高床尾至45°,囑患者行足背屈伸活動,活動時淺靜脈輕度排空,能夠發現原來靜脈曲張出呈塌陷狀,此時采用壓脈帶在大腿根部施壓,防止隱靜脈血液回流。在靜脈相對排空的情況下,開始注射泡沫硬化劑,注射完畢后患者需要靜置5 min,并在靜脈曲張局部壓迫后使用彈力繃帶包扎,包扎完畢后患者可下床活動,防止靜脈血栓形成,活動10 min之后,患者平躺,在腹股溝處內側選則切口,進行常規消毒,在大隱靜脈主干及其分支分別采用4號絲線進行結扎,術中盡量不損傷血管。術后給予預防性抗炎治療。對照組采取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在股動脈內側2 cm處做5~6 cm的切口,在距離大隱靜脈入口處大約0.5 cm處將大隱靜脈切斷,處理好手術切口即可。
該次調查涉及數據均輸入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計數資料如手術情況等應用 (x±s)表示,行t檢驗;計量資料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等采用[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vas評分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vas評分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進行對比(x±s)
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56%,對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12%,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靜脈曲張臨床發病率較高,尤其以老年患者比較多見,主要發病位置為下肢淺靜脈[3]。癥狀相對較小輕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療方法,但是該種方法只能緩解癥狀,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癥狀相對較重的患者可采取手術治療方法,臨床常用的方法為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手術方式也逐漸提升,適應的范圍也越來越廣[4]。泡沫硬化療法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通過在靜脈內注射化學藥物,來抑制血管內炎性物質,最后達到炎性閉塞的目的,可用于治療毛細血管擴張癥以及大、小隱靜脈主干等出現的淺靜脈曲張。該次調查中采用高位結扎聯合導管引導下泡沫硬化療法,該種方法不僅拓展了適用范圍并且降低了手術的侵襲性,有利于患者手術的病情恢復。在該次調查中發現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vas評分和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次手術方法手術效果良好;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56%,對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12%,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高位結扎加導管引導下泡沫硬化療法能夠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該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應用。
[1]吳文建.高位結扎加導管引導下泡沫硬化療法治療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J].微創醫學 2011,6(2):123-124.
[2]傅建華,王亞非,樓文勝,等.下肢靜脈曲張的泡沫硬化與腔內射頻治療的療效觀察與對比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2):106-112.
[3]潘俊峰,吳玉竹,周科,等.激光聯合泡沫硬化雜交手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1(33):3863-3864.
[4]劉小平,郭偉,賈鑫,等.聚桂醇泡沫硬化劑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應用與檢測,2010,7(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