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被老師告狀的孩子
我親眼目睹過一個男孩令人痛心的成長。
這個男孩的早期教育,父母做得很好。男孩從小就有大量閱讀,很聰明。上幼兒園大班時,他已經可以自己看兒童版的《三國演義》了。
他小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記憶力非常好。大約三四歲時,我給他讀了一首七絕古詩,只讀了兩次,沒做任何解釋,他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來;他理解能力也很好,不管學什么,一教就會;他父親天天看新聞聯播,他只是偶爾跟著看幾眼,就能準確說出10個以上國家及其主要領導人的名字。
男孩小學一年級入學時,學校組織了一場智商測驗。全年級200多名學生中,他第一名。這樣的孩子哪個老師都想要,后來被年級組長“搶”到了她的班里。年級組長是個非常嚴厲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很高。
但這孩子進入年級組長的班后,并未像老師期望的那樣令人滿意。
按老師的說法,他偷偷把小說帶到學校看;上課不注意聽講,還喜歡和周圍同學說話;他回答問題不積極,明明知道答案卻不舉手;寫作業經常有錯;考試時,別的同學一半還沒做完,他就做完了,不認真檢查卷子,卻在卷子背面畫坦克和小人兒……

總之,從入學后,老師幾乎天天都在發現孩子的毛病,而且經常給他媽媽打電話告狀,甚至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并解釋說越是好學生,越要對其嚴格要求。孩子的媽媽非常好強,極愛面子,一接到老師投訴就回家批評孩子。批評不見效,還動手打過幾次孩子。
被逼出來的厭學
我曾對他媽媽說,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是因為老師講課不吸引人,或那些內容于他來說太簡單了。他大約只需要用10%的注意力就可以把那些內容學會,可不可以和老師協商一下,只要不影響課堂紀律,就不要去管他,或允許他上課看小說。
至于他上課不舉手、不檢查卷子等小毛病,也許正是因為他天賦太高,不屑于去做這些。其實這些都無關緊要,只要不損害他的興趣,這些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地得到解決。我說,不要再批評孩子了,少管孩子也許是最好的。
他媽媽有些反感我這樣說,認為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培養。“別人經常考100分,他卻一次也沒考過,這樣下去,將來能考上好大學嗎?”
老師為了治理孩子愛說話的壞毛病,把孩子的課桌單獨拎出來,放到講臺邊,有一次居然讓全班同學一個月不要和這孩子說一句話。而他媽媽不但認可老師這樣做,回家也狠抓孩子的“好習慣”,規定必須在寫完家庭作業后再閱讀,作業必須檢查到沒錯,有一次錯就要罰寫3次。
孩子很快變得十分厭學,早上害怕到學校,晚上回家寫作業非常磨蹭,經常發呆,或玩筆、橡皮等手邊的東西。本來只需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作業,他能寫整整一個晚上。玩的時間沒有了,閱讀的時間也沒了,因此和家長、老師之間的沖突發生得更多。
老師終究只看分數
小學幾年,在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失望中,孩子的好習慣沒養成,還各方面一路走下坡:成績每況愈下,從前幾名變成倒數第幾名;變得極為自卑,連說話都不敢正視別人的目光;逃避一切集體活動;脾氣很暴躁,做什么事情都沒有耐心。
到小學畢業時,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這個孩子是個學習上的“差生”,沒有人再記得他入學時的狀況。他的班主任,那位年級組長,居然在小升初考試前,找他的家長,希望孩子轉班或留級,可能是擔心影響她這個班的考試名次。
這個要求令孩子媽媽很生氣,當著老師的面沒說什么,回家又把孩子痛罵一頓。她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是怎么一天天走到這一地步的。
中學幾年,孩子也一直在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失望中度過。
我有一次聽教過他的一位語文老師說:“感覺這孩子挺怪的,說他笨吧,有時在課堂上,同學們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他卻能回答出來。說他不笨吧,幾乎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倒數幾名。”
老師們都看重分數,忙著提高學生的成績,沒人會投注精力去研究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怪現象”,這個老師也只是這樣說說就過去了。
終于變成了庸才
這孩子后來高考時,勉強上了本科線。而他媽媽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只能上一個比較差的二本院校,要求孩子補習,結果第二年考得更差。于是,他媽媽想要繼續讓孩子補習。
我們很多人擔心孩子再補習一年會心理崩潰,就多方相勸,終于使其改變想法,讓孩子上了一個職業學院。孩子畢業后,他媽媽動用關系給他找了份工作,又要求他通過自學考試去拿本科學歷,將來考研究生,并自作主張給他報了名。但孩子一直沒有能力把各門課都考過,最后不了了之。
直到這時,他媽媽才終于妥協,表示不管他了,說“隨他去吧”,口氣中滿是失望和譴責。
有一次我在一個朋友家遇到這孩子,那時他已工作了兩三年,還是非常不自信的樣子。聊了幾句,提到他幼年時出色的智商,我希望他知道自己一點也不笨。這孩子居然像被人誣陷一樣,吃驚且有些不快,立即否定說:“測智商得第一名,那是因為當時的問題都特別簡單。”他的反應我并不意外。一個人如此對自己沒信心,他就真沒信心了。
這種天才變庸才的事,時刻發生著,發生得悄無聲息,平常又平靜,以至于許多人根本意識不到它如何起始,如何存在,如何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