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中,就要求孩子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讓孩子家長共同成為家庭作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讓每一位孩子都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建立起家長與幼兒園育兒教學的聯結。
科學設計的親子作業,其實不能叫“作業”,它更近似于“任務”:讓父母帶著孩子去發掘生活中的美,讓孩子不僅僅把學會的技巧局限在幼兒園內,在家里、在生活中也能有切身的體驗;幫助孩子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養成任務意識、開拓意識、思考意識。家長不去攀比,我們的老師也不會用粗暴的“美丑好壞”來評價最后的成果,最后就能實現教育初衷。
動手能力、審美能力、藝術與科技感知力,這是現在大多數親子作業的核心。它開始于幼兒在課堂上的所學,例如我們就給孩子開設有相關的基礎課程,以及延伸出來的優質體驗實踐課,讓孩子在陶藝吧、美工坊、DIY廚房、生態種植、水循環嬉水課程中了解大自然、熱愛生活,學會愛、分享、團結、協作。
然后,我們再把教育的內容通過親子任務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對作業,一般我們都不會強求家長一定要完成,因為有的父母真的很忙;也不會要求精美精細,因為那通常意味著是家長代辦的,反而不是我們想要的。
在我看來,親子作業是讓孩子接受藝術和科學熏陶的非常好的途徑。3歲看老,說的就是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了解世界,培養自己的生活與思維習慣。無論是音樂、舞蹈、手工藝還是科普類的作業,都在此時為孩子打下基礎,引導他們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和世界有更多接觸,這是對孩子的未來甚至一生產生深遠影響的舉動。
從這個角度看,老師如何布置親子作業,父母如何和孩子一起完成親子任務,都有標準和技巧。教育應該從“以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