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為蕙
有很多家長問我:是不是有天賦的孩子才能學音樂?怎樣才能知道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例如音樂感知力等等?
所有的學習在最初都有一個出發的理由(沖動),而孩子接觸鋼琴的初衷是什么呢?我想,大多數應該都是因為喜愛。而這份喜愛面臨的最大瓶頸是很難在后面堅持下去。
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
沒有天生就會唱歌的孩子
孩子們向我描述過音樂對自己的改變:學琴讓自己的氣質沉淀,琴鍵打開了自己的想象力,讓他們對藝術“通感”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因為學過鋼琴,所以在看到別人弾琴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情感體悟—經受音樂洗禮的耳朵變得更敏感,更能夠感受到音樂傳遞的情緒變化,享受到別人無法體會的樂趣。
但這樣的變化需要經年積累。在中國,大多數父母并沒有接受過音樂的專業訓練,他們選擇是否讓孩子學習音樂(樂器或聲樂)的判斷來自兩個地方:1.我的孩子喜歡;2.我的孩子似乎對音樂有一定的突出表現(例如節奏感、音準、聽兩遍就能唱),即他有天賦。第二條的影響力尤其大。沒有天賦的學習很可能會耽誤孩子,父母們想。
這樣的判斷往往并不準確,再有天賦的孩子,如果沒有后天努力,在音樂道路上也走不了多遠。而天賦也許能在最開始幫助孩子更快適應音樂的學習過程,但音樂帶來的綜合影響更多時候和天賦無關。
沒有天生就會唱歌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音樂學習都是奔著專業的目的。此時父母扮演的陪伴角色尤為重要:是分享型,和孩子一起發掘音符里的秘密?是監督型,刻板地把音樂學習視為一種獲取榮譽的手段?還是放任自流型,想學就學不想學就算了,隨孩子自己?
我想,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希望自己成為第一種吧。
在生活中尋找音樂的快樂

在參加一個鋼琴發布活動時,主辦方安排了一位優秀的琴童在現場進行表演。
演奏的曲目是《牧童短笛》,和琴童的年齡及鋼琴學齡非常適合。但在我聽來,音樂中描述的牧童是這樣的:比較糾結,比較緊張,怕被爸爸媽媽罵;非常緊張,心里想得最多的是“不要錯,不要錯”,笛子不要吹錯,放牛放羊不要錯,忍不住隔一會兒就要數一下牛羊的數目……
現場當眾表演的緊張是其一,也許還和平時在家里的練習方式有很大關系:當父母過于強調“不要彈錯”時,孩子記住的就是“不要犯錯”。
技術的表達居于情感的表達之上,這是學習音樂最大的誤區。
中國人講“意境”,意境來自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情感理解。孩子小,理解力不夠,那么在家練習時,父母就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在一大片田野中間,有一個很快樂的小牧童,他每天無憂無慮的,比我們城市里的孩子開心得多,放牛牧羊這件事他做得其實不太認真,經常躺在草地上望天,騎在牛背上吹笛子給自己的動物伙伴們聽……
生活化,具象化,在類似這樣的描述中,孩子能更準確地理解到音樂要表達的東西:開心、快樂。
不會,也要和孩子一起動
用故事讓孩子更懂音樂,是陪伴方式的一種;一起體驗,則是另一種可以延續孩子興趣的方式。

如果我們的父母學習過鋼琴,能和孩子一起彈、一起練,跟孩子四手聯彈,那將是孩子最幸福的時刻。如果父母沒有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但只要你們能夠參與、陪伴、融入,隨性彈幾個音,或者哪怕只是一起唱一唱跳一跳,孩子就會把學習當作是一種享受。
這種加入,能拓寬對鋼琴學習的理解:鋼琴課不是動動手指的學習,除了音符就是枯燥的理論;日常生活的點滴,每一個音樂作品都是對生活場景、情感的表達;當賦予音樂故事和靈魂的時候,所有的辛苦都會化成一種動力,讓所有接觸到它的人產生持續學習的興趣,感受到更多的音樂之美。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永遠不要把藝術與榮譽、獎勵綁在一起。當父母告訴孩子“學習音樂就是為了考級加分,就是為了在比賽中獲獎,為自己增添光彩”時,也便是扼殺了孩子的藝術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