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一個不太受歡迎的學霸
朋友告訴我,她女兒Gina班里,一個叫Nora的學霸女孩被勸退學了。
依照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定義,Nora算是“天之驕女”。Nora的丹麥父親和立陶宛母親都是律師,收入豐厚,家世良好。Nora媽對女兒的要求極高,無論是功課和愛好,都得出類拔萃。Nora做到了,她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還兼學了七八種才藝,并樣樣精湛。
可為何Nora這樣的學霸,在丹麥哥本哈根卻落得退學的下場?
不難想象,Nora要取得這些出眾拔尖的成績,個性肯定是爭強好勝的。在歐美鼓勵個性和特立獨行的大環境下,強勢并不是缺點,但得有限度。
總體來說,Nora是個知書達理的人,對老師、家長和同學有禮貌。你若初次見到Nora并與其聊天,會不由得欣賞她,覺得她待人接物的社交能力和禮數非常到位。但這只是表象,并非她真實的內在。只要和她接觸時間長點,她的傲慢、專斷以及對同學們利益和價值的漠視就掩飾不住了。
Nora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在這個二十余人的班級里,與同學間產生了數不勝數的沖突紛爭。無論是與同學的共同學習任務、交流討論還是玩樂游戲,任何事情都必須聽她的。她沒有合作包容的態度,從不考量小伙伴與她不同的想法和建議。性格懦弱、反應慢或是成績一般的同學常被她打壓和嘲諷。出了問題,她會找“替罪羊”并巧妙地規避自己的責任。全班每個同學都多多少少和Nora有矛盾。
朋友的女兒Gina,品學兼優,美麗自信,又是獨生女,也是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的孩子,再加上從小訓練馬術,喜歡駕馭,和Nora的“強強競爭”尤其嚴重。Gina成了同學間唯一能跟Nora交涉辯論的孩子。
相較之下,Gina畢竟不是個對他人的喜好需求不管不顧的人,她有原則和底線,不會去抹殺同學的價值。Nora的語言能力極強,反應超快,能言善辯,偷梁換柱的詭辯技巧也足夠,Gina常在交鋒時不是對手,扭轉不了局勢,對Nora無法制衡。Gina也時不時因此變得沮喪和沉默寡言,一方面是被打擊了自信,另一方面也覺得沒有保護和幫助好團隊。
Gina的父母非常理解她,建議她擴充知識面,提升語言上的說服力,多團結有共同想法的同學,才能棋逢對手地面對沖突,捍衛權利。

學校的老師和家長都意識到Nora給全班帶來的問題,從Nora入學后到三年級的幾年間,他們不斷尋找各類解決方式和訓練途徑。比如,學校老師、家長和孩子們開了無數次交流會,分析情況,梳理情緒,制定解決方案;對弱勢的孩子及家長安撫關注、鼓勵打氣;讓Nora和父母去看心理醫生,尋求兒童行為發展指導;經常請處理兒童沖突問題的教育專家給孩子們上課,培訓其解決紛爭的能力和辦法。
但很遺憾,Nora的性情和處事方式,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
被勒令退學的導火線
被勒令退學的導火線是孩子們三年級時的一次游戲活動。
如往常一樣,只要是玩游戲,Nora總要修改規矩。她會先否定一些既定條款,然后根據自己的喜好,無視他人的意愿去制定新的游戲規則。那次訂出的新規則,可能會觸犯學校禁令,同學們都反對,Gina更是帶頭不同意。但Nora聽不進去,她說:“只要你們聽我的,怕什么?”
Gina見狀,和幾個同學拒絕參加了游戲。后來,其他孩子和Nora的違規行為被發現了。在去老師辦公室解釋的路上,Nora把責任推到兩個最先聽她的指令并開始游戲的同伴身上。這兩個孩子本來就膽小軟弱,常被Nora呼來喝去當槍使,當即委屈地哭了起來,不知如何是好。
Gina站出來,要求Nora不要推卸責任,承擔該承擔的后果。Nora憤憤地說:“我只是指揮他們,我什么都沒干,憑什么去認錯?是他們自己笨。”
Gina打了個比方:“我們遛狗,狗拉屎了,主人有義務要清理干凈,維護環境整潔。狗屎也不是主人拉的,但我們不也要負責嗎?為什么聽從你的決定,追隨你的人,反而要幫你背黑鍋呢?大家答應你,是選擇信任你,你們是一個團隊,要共同承受結局。你遇到事情就拋棄你的同伴,是不對的。”
Nora啞口無言。所有的同學都憤怒了,拒絕以不公平的方式被Nora如此對待。在老師和校長的辦公室,孩子們紛紛陳述著對Nora的不滿和自身的壓抑。接著,家委會介入,所有家長和老師開會商議,協調解決。
大家認為,孩子的性格強勢或者有領袖風范氣度,是值得肯定的。領導力,是一種令人凝聚并促發自身閃光點的正面能量。有沖突和競爭很正常,但競爭不是欺壓,而應該是勢均力敵的良性博弈。當分歧出現時,不是靠武力和威脅讓人屈從,而是兼聽不同的聲音,用言論表達和談判思辨的能力,中和后說服大家,彼此相應妥協,最后通過理解互諒來讓大家心甘情愿地接受實施方案。領袖的決斷力,要和其承擔力,責任心掛鉤,團結不同的人,并且提攜保護大家。
老師和同學們普遍感覺,Nora的方式不是領導力,而是用獨裁的方式,霸道地凌駕于他人的價值和公共規范之上。Nora唯我獨尊,不懂包容不同的聲音,不給弱者空間,破壞了班級里的合作與和諧相處。于是,家委會和學校做了幾輪討論,決定全體家長們聯名投票,裁定是否勒令Nora離開學校。
這是個兩難的決定,天下父母心,將心比己,覺得將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從學校請出去,怕給她造成陰影。但若聽之任之,會繼續對班里其他孩子造成負面身心影響。畢竟,家長和學校已經努力了幾年,嘗試各種辦法來幫助Nora以平等的方式融入大家,也引導孩子們找到與Nora的相處之道,但是都失敗了。
二十幾位學生的家長,在針對Nora退學的投票中,絕大部分贊成,兩三個家長反對,而5位家長棄權,不愿以這種方式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希望給Nora留些余地,多些寬容和時間。不過,少數服從多數,Nora就這樣離校了。也許,這個經歷,會讓Nora和其父母,多一些自省反思,說不定在孩子今后的成長之路上,會壞事變好事。
同理心和協同力是比成績更重要的實力
學霸被退學的事,展現了教育中的許多層面:學校師生和家長如何對待成績優秀但目中無人和操控他人的孩子?孩子們強弱間怎樣調和?強強間如何競爭?團隊間如何并肩合作或處理沖突?
像Nora這樣學習能力強,有企圖心,擅長眾多才藝,并愿意把任何事情都做好的“優等生”,在不同的教育思維下會被不同地對待。在把課業成績視作重要因素的教育體制下,Nora可能會相當受重視和保護。但在歐洲這個看重“協同性自強和共享關系”的教育系統下,Nora卻因其過強而被淘汰和邊緣化,反成為弱勢的一方。
過度強勢到缺乏對他人的包容體諒,是一種病態,需要幫助和治療。不是“天才”的所有怪癖和自私都能被接受和原諒,當今社會是個網絡多元化,互動頻繁的時代,拓寬人類的同理心和協同力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杰里米·里夫金曾在他著的《歐洲夢》一書中談到歐洲文化和教育秉承的目的是讓人獲得自由,能夠進入到與他人和自然之間無數種彼此依賴的關系之中。歐洲文化認為,一個人有途徑進入越多的共同體,就有越多的選擇權,關系帶來包容性,包容性帶來安全。這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互利、雙贏”。
所以在教育孩子發展自我時,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