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的身上呈現出兩種融合:堅韌又有溫度。堅韌是在10年創業生涯中,通過不斷自我轉型、領導企業轉型和幫助企業轉型中磨練出來的。溫度是她做企業的準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她堅守著一些情懷和追求。
有這樣一組冰冷而殘酷的數字。
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企業倒閉,平均每分鐘就有2家企業倒閉。在目前4 00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
互聯網的車輪在前進的同時,也讓我們在告別一個激情的時代,告別一個個曾經創造了歷史而現在又行將被歷史淘汰的企業。
如何找到切入口進入市場,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以及如何不斷突破變革,如何選擇轉型升級……2008年創業以來,王曉芳尋找著這些命題的答案。
兒時種在心里的夢想
多年來,每當聽到工廠里轟鳴的機器聲,王曉芳的記憶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拉回童年時代。
上個世紀80年代,正值“三線建設”戰略末期,大批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在四川、貴州等地籌建,其中,全國陸續有70多個工廠遷入貴州。
王曉芳的父母趕上了這波經濟建設的尾巴,從湖南搬到貴州,建立起小工廠。在王曉芳整個童年和青少年的記憶里,父母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在工廠里忙活,留下的永遠是背影。

年少時,她以為技術可以提高效率,可以解放父母更多的時間。因此,大學時,王曉芳選擇了機械設計專業。2001年,她滿懷著職業志向,進入東莞一家臺資企業,從事產品開發工作。
然而,現實和夢想總會形成巨大反差。她一心想著在工作中有可能接觸到很多先進技術,并能運用到生產體系上;現實卻是每天埋首在復制國內外產品中。同時,王曉芳越發明白,傳統的制造技術無法改變工廠的命運。
一年后,她離開了這家“一眼能看到10年后的自己”的公司,并決絕地切斷了后路,從此以后堅決不碰“技術”。
對她來說,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除了懷疑之前的方向,最可怕的是,找不到新的出路。除了夢想,一切都戛然而止。
切斷后路,從零開始
王曉芳渡過了整整一年的迷茫期。
2003年,MBA和EMBA教育的概念開始在國內萌芽,國外管理咨詢公司大批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咨詢公司也快速發展起來。王曉芳敏銳地捕捉到企業管理咨詢業這個全新的領域。此時,成功學已過境,中小企業主們不再信奉“機場大師”那一套“人法地,地法天”的管理哲學,開始轉向學術派結合實戰派的研究。
咨詢業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市場競爭越激烈,對咨詢業的需求越大。然而,彼時國內的管理咨詢培訓行業并不規范,許多咨詢師、培訓師從一家培訓公司偷學幾門課程的講師內容后,加上成功學的內容,搖身一變就成了管理學專家、導師。
她再一次陷入了困惑的情緒中。對她而言,設備技術的升級可以適用于同一個行業的不同企業,咨詢師則必須對每一個企業“對癥下藥”,管理咨詢培訓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實戰實用實效呢?很長一段時間,王曉芳都在矛盾中度過。她用了很多時間去學習,向各個領域的導師和成功的企業家取經。
2008年,王曉芳只身北上,決心創業。
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找上門來的第一個人不是客戶,而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東北爺們。因遇人不淑,王曉芳在租賃辦公場地時,碰到了黑心中介的訛詐,對方每天到辦公室踢桌子、砸凳子。那段時間,王曉芳和新招聘來的員工每天都要被對方威脅。被逼無奈,最后向派出所求助才解決了問題。
不到一年,公司又經歷了股東紛紛退出的困局。慶幸的是,在一家雜志的合作下,王曉芳調整了產品結構,從營銷和品牌策劃細分領域切入,重新組建起團隊,成立了公司。
此后多年,王曉芳堅守著初心,為那些尋求幫助的企業做著腳踏實地的服務。在服務過的眾多企業中,令王曉芳印象最深是河北省一個城市的企業。
當年,這家公司只有二三十個員工規模的時候,找到了王曉芳,她幫企業實施了組織建設的咨詢案,規劃設計了一套能適應企業成長發展壯大的組織系統。如今,這家企業從最初的小型水企經過多次戰略調整,發展為當地的行業龍頭企業。
同時,這些服務的企業家也總是能深深打動王曉芳。有一次去一家企業做輔導時,剛好趕上企業想要轉型做涂料生意。然而,這位企業家見到王曉芳時,第一個訴求不是轉型,而是如何安置300多名工人。正是企業家的這份真性情和責任感,鼓勵著她不斷前行。

“每一個企業都有很多員工,每一個員工意味著一個家庭;很多時候你幫助支持了一個企業,就是幫助了這個企業的員工和他的家庭。”每支持一家企業成長,王曉芳感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積德行善。
欲渡人者先渡己
時代變化的速度遠遠快于企業成長的速度。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互聯網+”的沖擊,傳統企業面臨的已不再是挑戰,而是“魔咒”——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企業倒閉,平均每分鐘就有2家企業倒閉!
多年來和企業的緊密接觸練就了王曉芳敏銳的市場嗅覺,她意識到,客戶的生存狀況越來越難,自己的產品已經跟不上客戶的需求,過去很多賴以成功的方法正在逐漸被淘汰,比如經營思路、營銷模式、團隊管理和組織形態等。王曉芳也陷入到了短暫的恐慌中。
修行先修心,渡人者先渡己。“想要成為企業家的終身成長伙伴,自己必須先轉型。”她開始思考聚商圈的轉型。endprint
深耕咨詢管理行業多年,聚商圈實際上已經擁有眾多企業資源、人脈和商機,然而每個企業地域離散,行業分散,需求也各不相同;有資金的老板找不到好項目,有好產品的老板卻沒有資金,并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圈”。
2015年,王曉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斷臂求生”——關閉全國的代理公司,只留下十家分公司,聚攏各地分散的產品、項目、渠道和資本等資源;第二步,把學習活動化,用跨界思維聚合各界中小企業主,形成一個半開放式企業家社群組織,并定期舉辦商學課程、產品發布會、“商機碰碰碰”招商會、“轉型金鋼”評選和企投家特訓營等各類活動。
為了能進一步讓企業家之間實時徹底地成功對話與資源對接,聚商圈還建立了線上社交平臺——聚商圈訂閱號、聚商圈服務號等新媒體矩陣,促進各企業之間進行移動式24小時資源與項目對接及轉型升級服務。
王曉芳的決策極為驚人,歷經1個月,聚商圈便完成了產融轉型和“互聯網+”的升級,線上平臺迅速聚集了10萬粉絲,同時王曉芳也完成了實業家到投資人的轉型。
第一步轉型的成功也讓王曉芳逐漸找到前行的方向,她又籌建起自媒體知識服務平臺,成立了一檔“曉芳耍大牌”的線上財經欄目,每周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導師以及優秀的標桿企業家,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最前沿的知識和資訊分享。很快,王曉芳將發布聚商圈App——事業+,從一個全新維度服務聚商圈會員。
經過近十年的積累,聚商圈已經匯聚了16萬企業家資源,正形成了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人脈、資源、商機和產業的生態圈。
做有溫度的企業
王曉芳的身上呈現出兩種融合:堅韌又有溫度。
堅韌是在10年創業生涯中,通過不斷自我轉型、領導自身企業轉型和幫助其他中小企業轉型,磨練出來的。
溫度是她做企業的準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她堅守著一些情懷和追求。
“萬眾創業的浪潮中,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型企業和新興創業企業上,誰來關注中小實體企業呢?在中國,中小企業所創造的GDP占比60%,并創造了50%以上的稅收。他們最能反應中國經濟的真實現狀,只有他們實現轉型升級,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完成轉型升級。唯有中小企業強,中國經濟強;中小企業興,中國經濟興。”說到動情處,王曉芳回憶起父母辦工廠遭遇的種種困境,她有些許激動。

幸存下來的中小實體企業就像風中的蘆葦,蘆葦不比灌木,只能依靠遇強風而不倒的韌性,野蠻生長。“我們必須比那些需要幫助的企業領先半步,盡量弄清楚危機是如何發生、蔓延的,受難者又是怎樣陷入危機的。也要盡早去判斷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把握企業新的成功要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盡可能地避免讓他們在同一個地方掉進災難之河。”或許這是她創業以來不斷“自救”和創新的動力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