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范圍內悄然掀起了“漢語熱”,讓自己的孩子學漢語成為不少外國人的選擇。“學漢語要從娃娃抓起”,不少國家還專門開設了漢語班,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漢語及中國文化。
據媒體報道,2017年9月,4歲的英國喬治小王子開始步入學堂。據悉,除了英語、數學、芭蕾等課程外,小王子還要學習一門課程,那就是漢語。與之類似,在今年中美元首“海湖莊園會晤”上,特朗普的外孫女表演了中文歌曲《茉莉花》,還背誦了《三字經》和唐詩。除此之外,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也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截至目前,共有67個國家和地區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全球“漢語熱”昭示了什么
維特根斯坦說過:語言與世界邏輯同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重要大國之一。各國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識到,要想實現本國乃至個人更好的發展,就要搭上中國“快車”,學會與中國打交道、做生意,為此必須掌握漢語。正如喬治·奧斯本所說:英國政府投資漢語教學的計劃,將使更多年輕人在經濟全球化中,有機會學習一門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語言。
當今世界“邏輯結構”的另一特點是各國人民交往日益增多,多元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盡量多掌握幾門外語,更多了解他國的文化,更好學會與其他國家的人民和諧相處,則是作為“地球村民”或“世界公民”的內在要求。漢語和中華文化傳承數千年,博大精深,魅力獨特。掌握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和東方文明,感觸13億中國人的心靈、情感以及現實生活,無疑會使自己更接近成為一名出色的“地球村民”。
(作者杜吹劍,選自《人民日報》2015年9月30日)
“漢語熱”提振中華文化自信
通常認為,“漢語熱”是中國文化升溫的表現,背后是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折射出外界想進一步加入中國“朋友圈”的熱切心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實現了經濟總量、貿易總量和綜合國力的崛起,取得的成就舉世關注,“中國模式”“中國方案”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經驗和借鑒,對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產生積極的重大影響。
傳統觀點認為,語言只是一種交際工具,如今語言被賦予了深化交流、強化合作、互聯互通等的資源特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國際流行語的變化背后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近年來,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漢語熱”的出現和流行,是外部世界對中國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重視和認可,國人也應當從中汲取到信心和力量,增強文化自信。當全世界都開始關注“中國話”,當“漢語熱”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被視為“未來最有用”的語言,這一切無疑證明著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迅速提升以及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和潛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語言在推動人類社會的知識積累、文化發展、科技進步、教育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語言的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有緊密的關系。漢語和中華文化傳承數千年,“漢語熱”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良好開端。可以這么說,漢語是中國聯系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切入點,是展示中華文化、促進交流合作的橋梁。漢語熱有利于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歷史證明,語言傳播力與文化軟實力相輔相成,做好漢語推廣工作,加快漢語的國際化步伐,促進漢語的國際傳播,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明。
(作者郭立場,選自“人民網”)
美麗漢語不能“外熱內冷”
據資料顯示,作為聯合國6種正式工作語言之一的中文,早在2010年,就擁有了“聯合國中文日”,時間定在每年中國農歷谷雨節氣這天。現在,聯合國每年有600多名各國雇員參加中文培訓與學習。如今,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通過頒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70多個國家開設漢語課程或漢語專業,美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蒙古、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漢語教學均由第三外語上升為第二外語。
看過這則消息,我們不禁為漢語在世界舞臺上的精彩亮相而歡欣鼓舞。然而,如果認真審視一下如今漢語的現狀,我們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在欣喜之余,我們應看到,漢語在近年來國民的使用中,一度出現了“外熱內冷”。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許多學生在語文課上干別的事;對語文考試也是得過且過,能過得去就得了。有些理工科學生,語文更是一塌糊涂,甚至連一些解題說明也看不明白。
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漢語正遭受著來自四面八方使用者的夾擊。先是網絡語言諸如“美眉”“灌水”之類徹底顛覆了漢語的基本語義;接著又是中西合璧的拼接語言諸如“做秀”之類取代了傳統的漢語詞匯;還有就是來自流行歌曲、英語的音譯對漢語的句式、語法結構的破壞。本來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被上述情形弄得遍體鱗傷,支離破碎,甚至在某些方面已呈病化現象。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沒有誰為漢語說不好、寫不好而慚愧,倒是英語的證書在晉級、各種考試、就業等方面頗為搶手。
漢語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首先應練好內功,愛護好、使用好漢語,讓美麗的漢語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扎根發芽。
(作者公隨,選自《工人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