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嘉冕
幼年時,我曾去過敦煌,看黃沙漫漫,聽悠悠駝鈴。駱駝踏出的腳印,烙在沙漠深處,一陣風吹來,那腳印,便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當時的我年紀尚小,只知道敦煌莫高窟世界聞名。那時的我對于莫高窟,并沒有太多的敬仰,覺得只不過就是個石窟罷了。我不止一次見到那些臉上透露著興奮和遺憾的學者,但我不明白他們那樣的神情因何流露。
“還是鳴沙山比較有意思。”我想。
多年后,當我捧起一本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時,我才發覺,我已錯過一段文化的歷史。這部書是余秋雨耗費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最終以一個虔誠的文人的身份寫就的,它寫出了隱藏在角落里的中國歷史文化,揭示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以及文化的內涵。
書中的莫高窟,它的命運無疑是悲慘的。
那個被人痛恨的王道士,出賣了莫高窟,為的只是那為數不多的金錢。
可是,這些能全怪王道士嗎?當時兵荒馬亂,國人的生存尚無保障,誰會管這個古老的地方呢?西方的學者和商人看準了這個時機,用了一些小手段,便將一批批無價之寶運到了他們的國家。
那些繡有華麗圖案的絲絹,那些繪有人們無限遐想的畫卷,那些透著鮮活生命力的雕塑,那些字里行間中透著大徹大悟的經文,就這樣離開了它們的家鄉。我想,如果文物會開口的話,言語之間可能早已是滿滿的冤屈與思念了,因為歸屬感是無可替代的。
我終于明白,那石窟里藏著的,是絲絹不曾消逝的華麗,是畫卷不曾抹去的色彩,是雕塑不曾褪去的鮮活,是經文不曾隱沒的智慧。
所有的石窟,都透出藝術氣息,看似平常,實則是隱去了華麗的光環,以平常姿態出現在世人眼前,以寬容大度感動人心。
我很喜歡《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話:“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歷史有痕,文化有淚。幸好,痕跡已無,淚水已抹,莫高窟,永遠不會失去生命力。
(山東植臺縣實驗中學)
對比評析
讀與悟
讀罷兩篇文章,帶給我們的一些現實的思考。
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的《由壁虎說開去》,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哲理之作。它以完善人性作為出發點,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敘述自己的見聞。小壁虎捕食拯救已被封閉于瓷磚之下,毫無生還希望的同類,且堅持兩三個月從不間斷。這一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小”事,使作者陷入沉思。我們人類總是不屑于向動物學習,但事實上是“動物界種種美好的現象,往往比人性的美好表現得更淋漓盡致”。可是“我們的文化對此點卻早已麻木不仁”,我們人類對“弱小的漠視甚至蔑視”,我們人性的美好在“大大退步”,文中極有說服力地論證要重建和完善“人性善良”的重要性。
《歷史有痕,文化有淚》一文以心懷敬仰之情游歷敦煌,并以虔誠的文化心態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了解這本書表現出的中國文化的歷史以及內涵,突出了這本書帶給自己的震撼,并適時地引出了王道士與莫高窟的故事,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從文化的歸屬感來看,小作者為它們鳴不平:離開了本土的文化瑰寶,著實是委屈的。這樣的感悟,深刻而別致,讓讀者看后不禁沉思。
讀與寫
這兩篇文章共同的特征是:理性看待問題,見解獨特。
《由壁虎說開去》采用了拋磚引玉的手法,由小壁虎救同類,引出人類應該自省,人類應該向動物學習,人性的美好在缺失,我們的文化早已對此麻木不仁,在動物面前,我們應該害羞一下,有一定的高度。
《歷史有痕,文化有淚》語言凝練,敘述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開篇便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情感抑揚,因為年幼讀不懂莫高窟以及學者臉上的神情;而后筆鋒一轉,將筆墨放在《文化苦旅》介紹上,語言和文筆都十分利落,一氣呵成。且小作者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對王道士跟莫高窟的故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