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賧+丁生喜+任海靜



摘要:從信息化和區域經濟的基本理論入手,在梳理國內外關于信息化測度方法及其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青海省的特點構建了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測評指標體系,采用灰色關聯法,重點對青海省信息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測算。結果表明,不同時間段信息化各指標對青海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不同。最后,分析提出青海省信息化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區域經濟;灰色關聯法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0-0055-04
0引言
信息化是在計算機科學技術、通信工程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先進技術基礎上產生的,代表著當今社會最先進的生產力。信息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信息化能促進區域內經濟的全面進步,推動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信息化可以加快區域內知識積累的速度,為經濟發展營造創新空間。
我國地廣人多,受資源和國家發展政策的影響,經濟區域性特點比較明顯。近幾年中央對信息化建設也尤為重視,因此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都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滕麗(2006)對中國各省區的信息化水平進行了定量估算和綜合評價。孟遠(2010)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對經濟增長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高新才(2012)由信息要素貢獻率分析發現區域信息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梅林(2013)利用灰色關聯法及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出一個地區的地區經濟增長水平很大程上由信息化建設水平來決定。李玲(2015)通過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得出信息化發展水平對地區經濟的促進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可以看出國內學者比較關注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肯定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從青海省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特點看,信息化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青海省經濟結構調整、人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但是,在西部大開發背景下對青海省信息化與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極其缺乏。因此,本文以青海省信息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研究對象,選擇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評價指標,并運用灰色關聯動態分析法進行實證分析,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本文的創新之處所在。
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相關理論已經證實,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作用,為了能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本文建立了青海省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并對它們之間的關聯度做了分析。
1.1信息化水平指標體系的建立
2001年7月下旬,信息產業部在國家信息化的指標會議上正式公布了詳細的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該方案具體由20個指標構成。為定量分析我國的區域和農村的信息化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在這個體系中分別建立了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信息資源等具體的模塊。2006年,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為了側重于信息化應用水平的評價,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第二套信息化水平評價總指數,其中包含6個一級指標和23個二級指標。本文根據青海省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將一些可用的指標整合,并遵循客觀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基礎上剔除并引入若干新指標,最終形成文本的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體系由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化發展現狀、信息化發展潛力3個一級指標及10個二級指標組成(見表1),從而全面地量化信息化水平,加強了結果的準確性和信服度。
1.2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
區域經濟是指以客觀存在的地域單元為基礎,按照勞動地域分工原則建立起來的具有區域特色的地域性國民經濟。客觀衡量經濟發展進程的統計數據才能夠準確并全面地了解一個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然而衡量一個省(市)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僅要參考某一項產業的產值,還應從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去考察,看各項生產情況的綜合效果。本文通過5個指標構建青海省經濟發展指標體系(見表2)。前4個總量指標反映了青海省總的規模經濟實力,后1個作為反映青海省經濟發展速度的指標,而且也可以作為反映青海省產業結構變化的指標。
2青海省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動態分析
2.1分析原理與方法
灰色關聯度分析,就是將研究對象和待識別對象及它們影響因素的因子值分別進行量化,并根據其中各因素之間發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亦即“灰色關聯度”,作為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跟一般的回歸分析相比,灰色關聯分析對數據的要求較低,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對事物發展的預測率較高,因而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可用于因素分析、方案決策、優勢分析等方面。
灰色系統理論以“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認為任何灰色序列都能通過某種生成弱化其隨機性,顯現其規律性。由于青海省早期統計數據有所缺失,而且現有的數據灰度較大,部分數據還會出現比較大的波動,沒有典型的分布規律。因此,本文選擇灰色關聯方法作為重要研究工具。
具體計算方法和步驟如下:
①確定反映系統行為特性的參考數列和影響系統行為的比較數列。
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稱為參考數列。影響系統行為的因素組成的數據序列,稱為比較數列。
②對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由于系統中各因素列中的數據意義不同,從而導致量綱也不一定相同,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所以在進行灰色關聯度的相關分析時,一般都要先進行無量綱化的數據處理,計算公式為:
由此可知2011-2015年間對青海省區域經濟影響最大的前三個要素是百戶計算機數、百戶互聯網用戶數和人均郵電業務總量,其次是百人電話數、科研機構數、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再次是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人均R&D經費支出、萬人科技人員數、百戶電視機數。endprint
為了進一步對比青海省信息化各指標在3個階段內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變化情況,將以上3個時期計算的灰色關聯序中的前六位影響要素對比如表6。
2.3評價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各信息化指標對青海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影Ⅱ向各不相同。其中,在第一階段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最為顯著的三個指標百戶電視機數、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和萬人科技人員數,在后兩個階段已經退出前五位。而百戶計算機數和百戶互聯網用戶數則從第一階段的不甚顯著到第二階段的進入前五,最后位居最近階段的前一二名。說明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逐漸發展,互聯網經濟效應對青海省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此外,人均郵電業務總量和百人電話數也從第一階段的第五名和第七名上升為第三階段的第三、四名,說明移動通信業務也逐漸對青海省的區域經濟發展產生越來越顯著的影響。
3依托信息化促進青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通過1999-2015年數據的分析可知,隨著信息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化建設水平來決定。針對青海省的具體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青海省信息化水平,從而促進青海省的區域經濟發展。
3.1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建設是信息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當下正處于青海省信息化發展的黃金期,要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上文青海省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灰色關聯矩陣分析可知,現階段百戶計算機數和百戶互聯網用戶數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最高的關聯度。因此,政府應利用多種公共網絡和多種接入手段實現信息進入各家各戶,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尤其為一些偏遠農村用戶開通網絡服務,普及信息化知識和信息技能,從而促進社會各階層群體都能分享到國家的教育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醫療衛生資源和政府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
3.2完善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而信息技術主要就是靠人去研究、開發、掌握和應用。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科研機構數和萬人大學生在校人數與青海省的區域經濟發展也同樣有著很高的關聯度。因此,青海省內各高校應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教育,各事業單位、企業也應建立本單位的信息技術職業培養體系,對員工進行信息技術職業培訓,提高各單位整體的信息化應用水平。此外,還應完善培養機制,吸引高技術人才,可以通過提高待遇,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創業環境,吸引國內外信息化高技術人才的流入,一方面可以加大本地區信息化人才的儲備,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信息化知識的廣泛傳播,以此來進一步縮小信息化的地區差異。
3.3推進信息化產業發展
上文中的結果可知,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在與青海省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度中排列第七位,對經濟的發展也有著很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信息化產業的發展也是青海省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應對青海省目前已有的從事信息化相關的企業要給予技術支持和政策鼓勵,完善財政、稅收以及相關的產業政策,把信息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鼓勵、支持和引導信息產業的發展。另外要鼓勵一些非信息化企業更多的了解信息化并爭取向信息化方向轉型發展,針對信息化相關的創業公司,可以放寬貸款并提供一些政策性扶持,使之發展起來后能更多地吸收就業,加大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更好地推動青海省區域經濟的發展。
3.4充分發揮政府在信息化建設中的指導協調職能
良好的發展環境是促進信息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青海省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多民族地區,所以要重視政府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政府應根據青海省的特殊情況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建的合理法規、政策。政府還應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信息化的推動和普及提供功能強大的平臺㈣。政府在作好規劃和服務的基礎上,還應尊重青海省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青海省的資源配置功能。另外還可以改革投資方式,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外來資金或民間資金投資信息化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