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伊
冷風過境,天氣一天比一天涼。整天待在門房里的我,也漸漸覺出了寒意。
我,千雪小區的門衛,每天看慣了人情冷暖,竟漸漸麻木起來。
一天傍晚,一個衣著寒酸、頭發花白的拾荒人想趁我不注意溜進小區,我厲聲制止了他:“干什么?!”
老頭兒回過頭來:“我只是想去撿些破爛,我不是小偷。”
看著他單薄的身軀,我心里有一絲不忍,可理智還是讓我選擇了拒絕——上個月,我一時心軟放進來一個拾荒人,結果就有居民投訴說少了東西,害我挨了主管好一頓罵。
“這里是高檔小區,你不能進去!”我的口氣很強硬。老頭兒像被刺激了似的,脫口大吼:“撿破爛的不是人啊?我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你憑什么要管?”
這時,主管從不遠處向我走來,我著急地朝老頭兒喊:“走走走,快點走。這里不是你隨便進出的地方!”
出乎意料的,主管竟大手一揮,讓老頭兒進來了。
后來我才知道,這老頭兒原來是某國企工人,后來退了休,老伴的身體一直不好,他那點微薄的退休金剛夠老伴的醫藥開銷,兒子遠在外地,他不愿意老向兒子張口,就自己出來撿廢品,貼補家用。
以后我再看到這個老人,心里就會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老人每天傍晚時分來小區,半個小時左右就離開。小區住戶們從沒有投訴過他。
一次,我看見一號樓的陳老伯拿了一袋蘋果讓老人帶回去,老人似乎很不高興,說道:“我又不是乞丐,不需要你的憐憫!”說完就氣沖沖地離開了。
第二天下午,陳老伯將一捆舊書放到了垃圾筒旁的樹底下。傍晚,老人來時把舊書帶走了——他自然以為那是別人不要的東西。
從此,每天下午,都有人把食品或舊物放在樹底下,老人每天傍晚準時來把那些東西取走。不過,我注意到,老人總是先在小區各處看看有沒有廢品,最后才會拿走樹底下的東西,老人的目光,也漸漸友善了……
天氣越來越冷了,老人在寒風中總是瑟瑟發抖。有時我會請他來門房坐坐,喝杯熱茶。他總是喝完茶就匆匆離去了——家里的老伴還等著他照顧呢。
又一次降溫的第二天,我看見老人在樹底下發現了一件半新的棉襖。
我看到,這個幸福的拾荒者,用他蒼老的、顫抖的手,悄悄地抹了抹眼角……
模擬評分:50分
得分理由:這是一篇精彩的小小說。小作者以一個門衛的視角,講述了一位拾荒者受到他人熱心幫助的故事,生動而深刻地揭示出同情與悲憫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或者說顧及接受者心理)的主題,讀來感人至深。
文末的“這個幸福的拾荒者,用他蒼老的、顫抖的手,悄悄地抹了抹眼角……”是妙筆,留有余味,內涵豐富——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中,讓作文充滿了撥動心弦的張力。而“我”由“麻木”到“有時我會請他來門房坐坐,喝杯熱茶”的轉變,又暗示著良好的社會風氣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心理與行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