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
雨后的巴黎,陽光顯得特別燦爛。初冬時節,陽光照在身上,有幾分暖意。
我登上了巴黎塞納河上的大型游船。游船分為上下兩層,可是下面的船艙里幾乎沒有游客,絕大多數人都集中在船頂。船頂那一排排橘黃色的塑料椅子,座無虛席。游人們都選擇了船頂,是因為那里舉目四望,無遮無攔。兩岸的樹,綠中帶黃。在整整兩個小時的水上觀光中,我深深被塞納河兩岸迷人的風光所吸引。
在歐洲,我領略了一條又一條大河的綺麗風光:德國和瑞士波瀾壯闊的萊茵河、奧地利碧波蕩漾的多瑙河、荷蘭阿姆斯特丹曲曲彎彎的大運河……我以為,最為楚楚動人的要算是法國巴黎的塞納河。
塞納河是法國的四大河流之一,即盧瓦爾河、羅納河、塞納河和加龍河。其中最長的是盧瓦爾河,流經法國中部。然而,在四大河流之中,名聲最大的要算是塞納河。塞納河的名勝和法國首都巴黎緊緊相連。
如果說,巴黎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塞納河就像一根腰帶系在少女的腰部。
塞納河把巴黎攔腰分為南北兩部分。巴黎總共有20個區,14個區在河北,6個區在河南。
塞納河橫貫車水馬龍的巴黎,河水卻是那般的清凈。我見到河邊有好多人在那里垂釣,悠然自得。
可以說,塞納河是巴黎水上的香榭麗舍大街。河岸兩邊,是巴黎最繁華的黃金地段。這是因為,巴黎最初就起源于塞納河上的一個小島。這個小島遠看像一艘巨大無比的航空母艦,橫臥在塞納河的河心。游船繞著這個小島轉了一圈。
這個小島叫西岱島,長約一米,寬五百米。這么個不起眼的小島,卻是“巴黎的搖籃”。據考證,在公元前3世紀,高盧“巴黎悉”人登上這座小島,在這里以捕魚為生。后來,人們就把這座小島叫做“巴黎”。
漸漸地,從小島擴大到塞納河兩岸。這兩岸的漁村也叫巴黎。漸漸地,漁村變成了城市,這座城市就叫做“巴黎”。漸漸地,巴黎慢慢擴大,像樹木的年輪似的,長了一圈又一圈,這個小島始終處于巴黎的中心。
正因為這樣,這個河心小島對于巴黎來說,是“種子”,是“母親”,是“搖籃”,是發祥地。
在這個河心小島上,我見到一幢似曾相識的古建筑——兩座高高的塔樓上,安裝著一個巨鐘。這座古建筑物曾一次又一次出現在電影《鐘樓怪人》里。電影《鐘樓怪人》是根據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改編的。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輝煌的古建筑。巴黎圣母院是在1163年開始動工的,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和法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奠基儀式。這座教堂差不多花費了將近200年的時間,才終于在1345年建成。在巴黎圣母院之前,歐洲的教堂建筑十分粗糙。巴黎圣母院采用骨架券和飛扶壁,使教堂的頂部大大升高,使教堂里面變得寬敞明亮。巴黎圣母院成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從此歐洲各國的教堂紛紛模仿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風靡歐洲。
巴黎圣母院大廳,竟然能夠容納9 000人,這在當時是非常宏偉的建筑。正因為這樣,1804年,拿破侖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加冕典禮;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也是在這里舉行。
在巴黎圣母院的鐘樓前,我見到許多人在那里排隊,他們懷著好奇的心理,想登上鐘樓看一看電影《鐘樓怪人》里的情景。建造鐘樓的時候,根本沒想到后人會在那里拍攝電影,所以鐘樓上只有一道窄窄的樓梯,供敲鐘人上上下下。如今那么多游客慕名而來,那道窄窄的木樓梯就顯得擁擠不堪,不勝重荷。正因為這樣,游客們只能等上一批客人下鐘樓,才能上去,不得不排起了長隊。
塞納河上,橫跨一座又一座橋梁。這些橋梁,并不是簡簡單單的鋼筋和水泥的混合物,而是一座座精雕細刻的藝術品。每一座橋梁上,都裝飾著精美的浮雕花紋,豎立著一座座神話人物的雕像。
塞納河兩岸,是一幢幢17至19世紀的歐陸風情建筑,雕欄玉砌,雕像林立,顯示了當年巴黎的雄姿。
乘坐塞納河游船徐徐前進,我仿佛在欣賞一幅長卷法國風景畫,仿佛是一幅活生生的法蘭西《清明上河圖》。
在塞納河上,我見到一個非常熟悉的塑像——自由女神塑像,跟我在美國紐約見到的自由女神塑像一模一樣,只是這個自由女神塑像小了一點。原來,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塑像,是法國人送的。在法國,如今還有兩座自由女神塑像,其中的一座就在塞納河上。
巴黎的標志性建筑——埃菲爾鐵塔,坐落在塞納河畔。坐在游船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埃菲爾鐵塔。
如今,塞納河畔多了一個新的紀念景點,那就是英國王妃戴安娜1997年8月31日凌晨的車禍遇難處——離埃菲爾鐵塔不遠,緊挨在塞納河邊的一條公路。
塞納河,是巴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根“腰帶”,使少女巴黎益發婀娜多姿,充滿青春的活力和魅力。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