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樹明
【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快,反映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全球史觀開始流行開來。用“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當今世界,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態度。因此,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將全球史觀融入教學過程中。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事件,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還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全球化進程,自覺地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好地把握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機遇。
【關鍵詞】全球史觀開辟新航路歷史教學
在歷史教學中,中學老師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有三個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教什么,怎樣教,持什么觀念去教?在準備《開辟新航路》這一課時,我確立了一條主線(世界從分散走向一個整體),滲透一種新史觀(全球史觀),這會讓我的歷史課堂變得更為精煉、生動。
一、教材分析
《開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專題二《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中的第一課,它與《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共同描繪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由雛形到初步拓展再到初步形成、最終形成的歷史進程。本課的課標要求是: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在《開辟新航路》一課中共有三個小章節:“東方的誘惑”、“新航路的開辟”和“走向會合的世界”?!皷|方的誘惑”分為三段文字:第一段文字主要講述了西歐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興起;第二段文字主要敘述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以及其對傳統商路的控制;第三段文字著眼于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也提到了天主教傳教的熱情。這一章節有其內在的因果聯系,由于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作為當時的貨幣——金幣需求量大大增加,社會的拜金主義風潮日益加劇,而《馬可·波羅行記》的出版,刺激了西歐人對于“東方”的渴望,其中首當其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另外,宗教改革大大打擊了天主教在西歐的影響力,天主教希望在“東方”尋找回應。但是這一切的渴望都被奧斯曼土耳其對傳統商路的壟斷所阻礙,海洋卻有著無限的可能。最后,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使遠航成為可能?!靶潞铰返拈_辟”這一章節也是三段文字,描繪了四位航海家的簡易的遠航經歷,并點出了四位航海家的不同點,除了支持王室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各自航線的不同。其中,迪亞士到達好望角和哥倫布發現美洲,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之一?!白呦驎系氖澜纭蓖瑯邮侨挝淖郑謩e敘述了地理大發現;西歐主導世界各地的商貿往來和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商業革命。這一章節的重點在于理解新航路的開辟對于西歐乃至世界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
(一) 教學總體處理設計
備這一課的同時,我也在備這一專題、備這一本教材。站在必修二這本書的角度上,我們會發現,必修二是立足于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的角度上進行編寫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專題二)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專題八)兩個專題直指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專題三)著眼于中國的經濟近代化以及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專題四)則是新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探索并且最終中國積極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我希望將《開辟新航路》這一課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細節來學習,而不是將它與后面的專題割裂開來。在這一課,我的教學立意是:立足于全球化史觀的視角,協助學生理解世界市場的形成。
本課內容較多,考慮到教學時間必須把握在一課時,因此整體設計本課教學內容時必須突出重難點,詳略得當,將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世界市場的雛形形成作為重點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學習·知識運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白灾鲗W習”這一模塊主要是學生預習完成,通過閱讀教材,完成基礎知識的填空?!爸R運用”這一模塊主要是師生通過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是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實時檢測?!昂献魈骄俊敝饕羌ぐl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和知識探究能力,面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通過小組討論,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二) 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設計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地區相對孤立和隔絕的狀態,被廣闊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所打破,人類逐漸步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世界一體化階段,進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蓖ㄟ^兩分鐘的《大國崛起》的短片,導入本課。視頻旁白的結尾說到:“從此,世界連為一體?!?/p>
2.教學內容處理設計
(1)自主學習(預習)。通過閱讀教材、填空的方式完成本節《導學案》。
(2)知識運用。我使用了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關于1500年前后西歐經濟的敘述、《馬可·波羅游記》對于日本的描述、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的地圖以及《馬可福音》中關于福音傳播的材料,通過這些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總結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在檢測學生對于新航路開辟過程這一知識點時,我側重于美洲和東印度航線,并以此設計了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白板上畫出美洲與東印度航線的基本走向,大多數學生都積極響應了我。在這里,我意識到歷史地圖的重要性,“歷史地圖是人類某一歷史時期自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及其變化的直觀反映,顯示人類活動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現象,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發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痹谑澜缡返膶W習中,歷史地圖的作用更加明顯。
由美洲和東印度的航線引出新航路開辟對于歐洲和世界的影響,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我注意到必須讓學生意識到這里的世界不僅僅是西歐,還包括亞非拉地區,我們必須用批判的眼光評價新航路開辟,不能忽略它也是一場“血與火的征服”,為下一課做鋪墊。
(3)合作探究。通過四段材料,我希望學生理解:全球化是近代以來世界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但對于它的評價卻是可以多元的,不同的視角提供了不同的評價標準,它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最后,通過材料分析,將課程落腳于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將中國的發展納入到世界發展之中。endprint
三、全球史觀與教學應用
“全球史觀的基本內涵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漸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這種全球一體化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边@一史觀在歷史教科書和課程標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闡釋與說明,并且在歷年江蘇歷史高考試題中均有所體現。那么,如何將全球史觀滲透入歷史課堂,是每個歷史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全球史觀不僅僅表現在對教材的知識點的闡述上,比如新航路的開辟、兩次工業革命以及中國的對外開放等等重難點,更應該表現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上。以《開辟新航路》這一課來說,對于新航路開辟的評價,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學生不單單是看到早期殖民掠奪的殘酷與野蠻以及西歐的主導作用,更多的是關注到世界聯系的加強,以及其對人類歷史進程的推動作用。全球史觀“可以進一步幫助中學生形成全球視野,加深他們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的了解,自覺地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區歷史和文化的交流、影響和碰撞及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有益于學生從人類歷史的發展大勢,去體會歷史進程中的艱難曲折和光明進步的前途;有利于學生把中國歷史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來掌握,并能充分認識中國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以及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偉大貢獻。”
最后還要說明一點,全球史觀,還有文中所提到的現代化史觀都只是為了適應新課標的“一元多樣”的史學觀念。唯物史觀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占據指導地位,只是在這一前提下,緊跟高考命題,并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可以借鑒和吸納一些新的史學觀念,包括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斑m當借鑒現代史學理論不僅有利于深化教師的歷史認識,對教學設計的創新也有現實意義。不斷更新史學觀念,適度運用現代史學理論的成果,不僅使教學增加趣味性,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思路?!?/p>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宏杰.全球史觀與高中歷史新課標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9(2、3)17-19.
[3]王生.有效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歷史教學,2012(3)15.
[4]王勁松.現代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適度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12)55.
(作者單位:江蘇省邗江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