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華
【內容摘要】情境是思維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有效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開拓課堂的深度。筆者結合初中歷史教學案例,談一談歷史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關鍵詞】策略情境智慧價值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注重創設“情境”進行課堂教學。合理、合適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供新知生長、攀爬的支架,給歷史課堂帶來生氣,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在現實歷史教學課堂中,如果創設的“情境”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從而喪失了教學方向。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一、對接學生最近發展區,讓情境激趣啟智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從學生的生活、現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創設的情境脫離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或超越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陶行知先生曾經有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的意思是,我們要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做根,以這些知識、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新的知識才能接上這些枝,從而實現知識、經驗的再生長。比如,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要讓學生背誦歷史事件的意義,如果單純要求學生通過讀、背來理解記憶這些內容,對大多數同學而言,都會覺得是一件枯燥、困難的事情,從而影響到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教授學習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記住三個歷史事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我是這樣處理的:在學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我讓學生誦讀英國資產階級的歷史意義,讀熟后,進行了分析提煉,抓住三個關鍵詞:“推翻”、“建立”、“推動”,在此基礎上進行表述。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后來在學習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時,我告訴學生,同樣作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是類似的,然后由學生嘗試著來總結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生依托已經掌握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意義的表述,依葫蘆畫瓢,大多數學生都能作出一個大致不差的表述,在此基礎上,我對美國、法國與英國的差異進行指出,對學生的表述進行局部的調整,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一新知,從而實現了知識的生長。接知如接枝,誠如斯矣。
二、對接學生認知規律區,讓情境生動形象
情境的創設應注重形象性、直觀性,以此迎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形象、直觀的“情境”能幫助學生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這樣的“情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其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筆者在教學《人權宣言》時,為了幫助學生去理解、記憶《人權宣言》的內容。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展示一段文字材料和一幅漫畫,文字材料描述了法國社會不公平的封建等級制度,漫畫表現了革命前特權等級對第三等級的殘酷壓迫。學生在看完材料后,指定某幾位同學以資產階級的身份“穿越”到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然后問:你們在掌握政權后,為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而制定法律,你們會在法律中作哪些規定?學生很快會提到這些關鍵詞——自由、平等地、保護私產等,從而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人權宣言》的內容。形象的描述、感同身受的身份代入,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幫助學生超越原來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空的限制,從而獲利更多的知識、經驗。
三、對接歷史學科價值區,讓情境魅力十足
情境創設要注意把歷史學科的問題巧妙地溶入情境中,情境之于學科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歷史學科問題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所以,情境中的問題設置必須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同時,問題的難易程度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保證大多數學生通過思考能全部或部分解決問題。問題在表述時也要注意新穎、生動、具有挑戰性。這樣,問題本身就具有了吸引學生的力量,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驅動學生思考、探索,從而生成新知。筆者在教學“美國南北戰爭”時,《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是一個重要知識點,要求學生記住其內容、理解其歷史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這樣教學情境:展示一張表格,對戰爭爆發前美國南北雙方力量作了一個交待,學生很容易發現北方擁有絕對的優勢。然后我告訴學生,戰爭爆發后,北方卻接連失利,引起了人民群眾強烈的不滿。然后拋出兩個問題:①擁有絕對優勢的北方為什么失利了?②此時,作為林肯政府的幕僚,請你給林肯總統支招,怎樣扭轉局勢?這些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有易有難,幕僚的身份代入,學生既感到新穎又有挑戰性。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學生眾多的方案中,筆者引導學生理解宣布解放南方叛亂州黑人奴隸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很好地幫助學生記住并理解《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內容、作用。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情境教學有比較普遍的運用,而創設有價值的歷史教學情境,對于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丁國忠.讓情境擁有“數學”的脊梁[J].人民教育,2006(8):25-27.
[3]段秀云.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26):167.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