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
摘 要:什么樣的造景才是城市景觀設計的最佳狀態?在現今這樣一個“注重精神需求,強調情感交流與情感宣泄,唯體驗至上”的“心”時代環境下,一個充滿美學情感的城市景觀,不僅僅是對人們的一種感情上的滿足,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文章從情感化設計的角度出發,探索當代城市景觀設計與情感美學相融合的途徑,深思如何才能使景觀超越感官刺激而投予心靈以理想的光輝。
關鍵詞:美學;情感;城市景觀;表達
隨著快節奏的現代城市商業化、社會化和信息化發展進程,人們在生理、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些壓力,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一種情感化的空間加以緩解與平衡。如何將城市景觀設計得有深度、有思想、有靈魂,給人們帶來舒適的景觀體驗和享受?這是值得景觀設計師們深思的問題。
一、理論闡述
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是介于感性與理性心理活動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更傾向于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
當人們流連于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之中,當人們陶醉于一幅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中時,一種奇妙的美感便會從心中油然而生。那么美起源于什么?美的本質又是什么?一事物因何而美?至今還沒有一個學術上的標準答案,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各個學科,各個學者都有著不同的見解與看法。美的載體是客觀的,通俗一點說,美就是人們的一種感覺,一種大腦對某種物質存在所做出的美與丑的判斷。美感的本質在于人從自然事物上看到自身的價值,審美并非是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而是對于附著在它們身上的一個自我的欣賞。因為“美也是移情活動賦予對象的一個屬性,對象原本沒有美,只是由于人的移情活動,對象才有了美”。
景觀作為一種符號,體現了相對于自然的一種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它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用一種藝術的、富有精神活動的方式表現出來。景觀設計是一門融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美學等于一體的學科門類,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手段,促進人與人和諧的載體。因而,場所情感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也就顯得如此重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在城市景觀環境中的對話已由原來單純的物質享受向精神愉悅慢慢轉化,從有形需求滿足向無形需求滿足不斷轉化。現代社會,人們對景觀的可參與性和娛樂性要求越來越高。景觀作品的價值并不單純在于設計的構思、創作和勞動,而更在于景觀完成之后所體現出來的環境情感,讓人們身在其中時感受到空間方向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空間環境設計的目標。
二、情感美學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價值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方便生活在其中的人類使用,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日常生活需要,創造出舒適宜人的城市環境。因而,城市景觀設計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空間形狀、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學的層面上,而要深入了解人類的需求,研究環境空間中人的行為特點、認知能力及空間使用規律。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將設計對象的感性形象與自己內心的心意狀態相結合,即給審美意象灌注活躍的生命情趣和神韻,人視天地萬物為生命的主體,與天地萬物相往來,交流共感,相生相息,達到一種平等的狀態: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把自然事物人格化,并建立一種雙向的交流對話關系。進而,使設計主題的特定情感散發到所見所感的事物當中,使對象染上某感情色彩,甚至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金圣嘆:“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來。”(《憑欄人》散曲)這句話,以人和花作為主客體,將人與花相互融合,仿佛呈現一幅畫面“人在花之蕊,花在人之心”。兩者不再是相互分離、互不相連的兩個元素,而是緊密相連、相互渲染、相互推進升華,從而使情感更加深刻,意蘊更加深遠,達到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
因而進行景觀審美性表征創作應該從創造意蘊美的角度出發,解決當前景觀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如“美”“善”“真”的混同,意義的缺失、品位低下,流于形式、缺少內涵,忽視具象美、意象設計程式化等問題。
需要明白把握設計特征是情感表達的前提,確立設計主題是情感表達的根本,挖掘文化內涵是情感表達的關鍵,創新藝術語言是情感表達的載體,營造完美意境是情感表達的標志,這對人們進行景觀設計和創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三、情感美學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
城市園林景觀是在現代城市形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向城市居民提供大量舒適的公共活動空間和場所。城市景觀空間的營造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城市景觀的整體形象,進而對生活、工作其中的人們產生影響,與此同時,城市景觀對于優化整個城市生態環境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說詩詞歌賦下的“情境”是陽春白雪,那么歷史事件、典故、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下的“意境”便是下里巴人。不是所有人都欣賞得了陽春白雪,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下里巴人。所以,只有將情景和意境進行完美結合,體現出景觀深層次的意蘊美才稱得上是優秀的景觀設計作品。
城市景觀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承載著人類的三種實踐活動形成的關系,即求真、求善、求美。三者相互滲透,相互聯系,達到一定高度時,融合成一體。求美與求真是景觀創作與欣賞活動中深層次的精神需求,要求景觀能夠提供審美意蘊與認知意義。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還應該從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層次合理展開:
(一)宏觀層次的美學(城鎮分布與城市形象)
宏觀層次的城市景觀設計包括在一定區域內的城鎮分布,城鄉一體化規劃與景觀設計,城市的格局與形態、功能組團、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分區特色與舒適的環境、城市出入口、土地利用與活動場所等。在對宏觀層次的城市景觀設計進行評價時,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環境和優美的城鄉視野成為重要準則。包括對自然山水景觀的組織與利用,視覺特征物的適宜性和可視性,整體高度輪廓和體量的協調性,與傳統景觀的協調性等。endprint
要善于利用城市建筑形態和線條來豐富景觀空間,巧妙地利用城市元素,結合城市的所處位置,與城市的人文風貌、歷史文化、水利地形等特點保持一致,創造出整體效果與城市風貌相和諧的,順應天時、符合地理、滿足人和的景觀氛圍。更注重于城市的關鍵性特征與自然景觀的構成;注重城市開發建設對自然景觀、文化或社會經濟資源的物質的和視覺質量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二)中觀層次的美學(建筑物與空間)
中觀層次的城市景觀設計包括用地布局、建筑設計、交叉口與廣場、街道和路網格局、視線走廊、連接度與整體性、體量與高度、地標物、開敞空間和公園、人行道與步行系統的連接等內容。
在空間布局上,要與整個城市景觀和諧一致,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色彩、大小、比例上要拿捏好分寸;在形態上豐富多彩,讓人們在城市景觀空間中游覽時,景物圖畫效果絕不是靜止的,人隨景換,景隨步移。主要關注開發建設對自然景觀的物質和視覺質量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人工建造物的適宜性和視角的關系,對光和空氣的穿透性影響,與步行道格局的協調性,與城市整體立面輪廓和體量的協調性,與地方傳統的協調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
(三)微觀層次的美學(使用者環境)
微觀層次的城市景觀設計包括建筑物的人的尺度、街道陳設、材質顏色和紋理、過渡的處理、廣告和標志、街道景觀等。微觀層次的城市設計與詳細規劃設計相輔相成。景觀設計上要動靜結合、虛實相映;在細節上進行開拓和創新以增強建筑的整體張力和表達效果;要充分考慮城市景觀的內部空間、及其與外部空間的連接,如景觀建筑的大小、顏色、比例、風格等,在細微處見真章。在對微觀層次城市景觀設計進行評價時,自然方面主要關注功能上的適宜性。人造方面主要關注街道結構和功能的適宜性,創造好的步行環境,人的尺度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空間的創造等。
城市景觀設計不僅僅要有較強的實用功能,還要滿足當地民眾的人際交往、居民生產生活的文化傾向,人性化景觀,情感需要越來越高,越來越細膩。尊重地域文化,尊重歷史,依據城市所處地形特點,進行謀篇布局,產生一種大自然的大氣感。化整為零,自然構圖,為人們提供戶外活動的開敞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市大環境,進而影響工作、生活其中的居民。
綜上所述,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道法自然”,與周圍環境充分融合,努力創造具有“心”時代環境精神的城市景觀空間,使城市環境健康和諧發展。相信在未來景觀設計過程中,將會更加關注人類的情感,未來的城市景觀設計將更具人性化,更能深入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進而使城市景觀成為代表城市形象的一張名片,提升整個城市景觀的品質。
參考文獻:
[1]張章.中西“移情說”試比較[D].南開大學,2006.
[2]劉曉光.景觀美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3]段漢明.城市美學與景觀設計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郭君潔.特色城市環境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5]陶濤.城市設計思想下的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教育,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