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對二胡聲音的評價差異,很重要的就是音樂聲學中的心理學部分,這具有很強的生理和主觀意識因素,特別是與每個人的文化背景以及各自對音樂藝術的認知和理解相關聯,并與每個人的審美取向有關。
[關鍵詞]二胡;音色;藝術;思辨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7-0082-02
[收稿日期]2018-03-19
[作者簡介]劉雙軍(1962—),男,吉林農安人,洛陽文化藝術學校講師。(洛陽471000)所謂對聲音形象的改良(對樂器的改良),最可怕的是人們具有的聲音記憶功能下的“聲紋效應”。為什么會有“先入為主”一說呢?就是說明人類具有自然而然的聲音鑒賞心理以及聽覺習慣。一旦形成自我的聲音聽覺概念,就很頑固。如果作為階段性的聲音形象聽覺標準,主要還是應該注重聽覺的“美感”。因為“真、善、美”是美學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永恒的真理。雖然事物總是在發展中,但作為任何藝術的“美”是人們持之以恒的追求。然而聲音形象又是那么神秘和抽象,所以作為民族樂器二胡相對的聲音形象標準,僅能以現有形制作為參照物。至少目前標準六角琴筒二胡在二胡發展歷史的演變中,延續生命最長,比其他形制二胡所占比例最大。作為尺寸和內部結構的變化,僅是根據演奏發展的需要來調整二胡琴筒頻率響應范圍以及演奏風格需要下的音色以及音質追求而已。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藝的設定包含著美學理念和科學思想的體現。
一、從美學方面分析
假如從美學思想的高度去分析,藝術美形象的樹立,是由內容與形式完美的結合所創造出來的,它見證了人類實踐的歷史,既見證了人類實踐所產生的豐碩成果和偉大成就,也見證了人類實踐所經歷的曲折和磨難。這樣的藝術形象,是大有“生美之道”的。
關于音樂中的音色形象,是具有抽象的形象特點的,即不具有確切對應的含義。在兩個以上音樂的音同一時刻響起時,在音樂上稱為和聲。不同的音高組合產生的和聲效果是不一樣的。從自然的審美需求來看,人們總是覺得和諧的、融合度高的和聲是悅耳的,因此和諧成為和聲的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人們發現相差八度、四度、五度音程的兩個音融合度最高,是最和諧的和聲,讓人聽了產生純凈的感覺。在西方宗教歌詠中多用這樣的和聲,讓人感到宗教是純潔、神圣、崇高的。后來人們又用起三度、六度的和聲,從而豐富了和聲效果,既有純凈的八度、四度、五度和諧,又有了既豐富又和諧的三度、六度和聲。作為二度、七度等和聲卻給人一種不安定、不諧和的聽覺,人們在聽覺上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從樂器發音體振動特點來看,弦、管的振動泛音列就具有與音樂中和聲相同的分音諧和性特點。然而板與膜的振動就不屬于基本的和諧泛音列了。根據對板與膜的振動特點分析發現,各次諧波分音與基頻不再是整數倍關系,從而形成了一些極不和諧的分音特點。為了解決板與膜的不諧和分音,減少不諧和成分,增加樂器聲音的諧和性,基本采取改變形制結構以及附加調節裝置來美化聲音。
其實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完全可以通過聲學電子儀器以及計算機頻譜系統,在“傅里葉分析”原理下,剖析音樂和樂器聲音中的諧和性程度。
二、音樂藝術的實踐
根據人類歷史的發展和音樂藝術的實踐:音樂中的聲音美感追求具有和諧、豐富、純凈的審美傾向。這是人們對音樂音色和音質的共性需求。假如用于對二胡聲音“美感”的追求,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對二胡:圓潤、純凈、秀麗、明亮的獨特韻味的審美,具有基礎的指導意義。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系到思想關系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藝術也可以從哲學與科學來定義:“哲學”就是挑起爭論的,“科學”就是能終止爭論的?!八囆g”就是哲學與科學的抽象實體。指憑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及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的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淀與展現的過程。
科學即反映人們對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
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它涵蓋三方面含義:觀察:致力于揭示自然真相,而對自然做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實驗),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假設:通過這樣的過程假定組織體系知識的系統性;檢證:借此驗證研究目標的信度與效度。
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茖W知識極度依賴邏輯推理。
三、未來屬于科學還是藝術?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在近幾年又被不少人重新提出來了。事實上它是一個一直被前人先哲們爭議不休的古老課題。自古至今,多少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對此發表過他們的真知灼見。有人強調它們之間的差別,認為“科學探索大自然,而藝術則探索人的心靈”“科學著作的生命很短,而藝術則永葆青春”。有人則強調它的共性,認為“藝術家的猜想與科學家的發現多么相似”。直到現在,人們仍在爭論:未來屬于科學還是屬于藝術?
1早在古希臘時代,科學與藝術就是相互溝通、相互滲透、并存發展的。在聲學的發展過程中,音樂與物理、數學一直密切相關。許多科學家、哲學家認為,科學的諧和與藝術的諧和都是美的體現。
2然而到了中世紀以后,科學與藝術在形式上分了家,并各自向著自己學科的深入方向發展,內容也越分越細,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在科學和藝術之間形成了,并且在人類發展的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對它們的共性沒有做更多的強調。
3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又重新認識了科學與藝術之間不可分割的內涵所在。正如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所說:“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倍裉爝@種重逢已并非是一種簡單的握手,而是有著更深更廣的內涵,更新的形式和表現。這也正說明了人類文明正在攀登一個新的高峰。正因為藝術與科學始終糾結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不斷較勁,所以才讓人們總在這兩個交叉的問題上轉圈糾纏。
結論
到底樂器是藝術的產物呢,還是科學的產物呢?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較較勁。因為根據我參與樂器行業的過程來看,曾經盲目迷信過科學的能力,但從藝術的現狀而言卻又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讓我痛苦了幾十年。逐步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中隱含著科學,但科學代替不了藝術的全部,用哲學和美學思想去思辨吧。因為藝術更多的是主觀性,科學卻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論證。假如需要理性地去評價藝術的好壞,看來只能主客觀結合去研究和鑒賞。估計這里面也只能是以主觀為主、客觀為輔的組合關系。因為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是為人主觀聽覺欣賞的一種藝術。
[參 考 文 獻]
[1] 王樂瑤.二胡演奏中的心理調適與意境培養[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 吳莎莎.中國二胡音樂發展中對其他民族拉弦樂器音樂的吸納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3] 顧懷燕.從二胡協奏曲中的二胡音色論及形象塑造和意蘊顯現[D].上海音樂學院,2008.
[4] 汪海元.20世紀二胡音樂創作的歷史分期及其藝術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6.
[5] 邢立元.二胡演奏藝術的“情”和“韻”[D].上海音樂學院,2005.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