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勇
蘿北縣是黑龍江省一個邊境縣份,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相望。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個邊境小縣、經濟欠發達地區,始終把改善國計民生作為一號民心工程來抓,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破立結合、先行先試,推行大醫改,織密健康網,用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普惠城鄉百姓。在推進醫改過程中,蘿北縣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方針,把握關鍵,精準施策,穩步推進縣醫院、中醫院兩所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連續四年在省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考核評估中得分位居第一,2016年被評為省公立醫院改革示范縣,2017年4月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2017年8月被確定為國家級公立醫院改革示范縣。
堅持黨政齊抓,“三項投入”強保障
改革之初,蘿北始終把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成立由縣委書記、政府縣長任組長的醫改工作領導小組,嚴格按照“四個親自”要求,先后組織召開25次醫改專題會議,制定“一主十二輔”改革及相關政策配套文件,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對醫改工作的投入支持力度,每年縣財政衛生事業支出均超出縣財政總支出的9%,為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提供了堅實保障。一是加大基礎投入,強化基本保障。累計向上爭取和自籌資金1.3億元,新建2.3萬平方米兩院住院部大樓,建成縣醫院血液透析室和中醫院腔鏡中心,購置核磁共振、彩超、螺旋CT等大型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實現與全國大數據平臺的互聯互通,大幅改善了醫療條件。二是加大經費投入,強化人員保障。將全縣衛生系統所屬事業單位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工資全部納入養老保險開支,并將在編人員工資、在職職工“五險一金”全額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切實解決了醫護人員的后顧之憂。先后為縣直兩院引進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100余名,為全縣醫療事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撐。實行村醫聘任機制,每年投入90萬元,實施鄉村一體化管理,建立村醫退出保障機制,確保村醫平均年薪不低于2萬元,切實穩定了村醫隊伍。三是加大補償投入,強化運行保障。開展清產核資,掌握公立醫院資產及財務現狀,理清債務關系,政府投入1281萬元,為公立醫院償還了涉及政府承擔的全部債務,債務化解率達100%。縣財政對公立醫院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的政策性虧損進行兜底補償,改革以來累計為城鄉群眾減免購藥款2000余萬元。
堅持先行先試,“四項機制”激活力
把健全完善各項機制作為醫改工作的基礎環節,圍繞內部管理、人員選聘、績效分配、醫療服務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努力提升公立醫院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一是完善醫院管理機制。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實行后勤管理社會化。建立醫療費川點評和大額費用預警制度,將不合理診療行為納入《蘿北縣衛生從業人員不良執業行為積分管理暫行辦法》,實行積分制管理,把積分結果與年度考核、職稱晉升、聘任、績效工資掛鉤。建立了輔助用藥、貴重藥品和高值耗材使用預警機制,每月對醫院藥品使用情況進行科學監測,對用量在“首三位”的藥品暫停使用,通過采取以上舉措,全縣醫療機構藥占比由2011年的48.92%下降為目前的29.54%。二是改革人事分配機制。實行縣直兩院院長年薪制,工資按照年度目標考核結果納入縣財政管理,不與醫院經濟收入掛鉤。按床位與編制1:1.4的標準,對縣直兩院醫務人員編制進行了重新核定。對聘任人員進行編制備案并繳納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金,實行全員競聘上崗,定崗定編不定人,形成了按崗取酬、崗變薪易的用人新機制。合理確定醫務人員薪酬,將檔案工資的60%作為基礎工資發放,將檔案工資的40%和業務純收入的40%,作為績效工資、獎勵性工資按照工作實績發放,目前全縣醫務人員人均月收入比改革前增長近三倍,有力調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完善藥品采購配送機制。2017年4月率先在全省實施藥品采購“兩票制”,組建蘿北縣藥品集中采購中心,推行醫共體內縣、鄉、村醫療機構藥品及耗材統供統銷、帶量采購。依托兩所公立醫院設立兩個藥品儲備庫,有效解決了基層藥品配送難的問題。建立藥品采購制約機制,嚴格實行采購、付款的分離制度,保障采購環節公開透明。四是建立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利用取消藥品加成騰出的空間,對醫療服務、大型設備檢查和檢驗項目價格進行二次價格調整,先后調整收費項目4000余項,合理調整技術勞務價格,將調整后的價格項目全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價格補償比例達到79%以上。
堅持優化服務,“五項舉措”惠民生
始終堅持民生為本,努力健全服務機制、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載體,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最大限度地解決群眾就醫困難、滿足群眾就醫需求,確保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一是加快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開辟就醫綠色通道,2014年在全省率先開展“先看病、后付費”服務模式,并由縣財政設立專項基金進行風險防范,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有病沒錢難住院”的實際問題,受到群眾普遍認可,五年來沒有逃費現象發生。2015年在全省率先將鄉鎮衛生院門診靜點納入新農合統籌,采取個人繳費10元,政府補助10元,人壽保險公司補助10元的方式,將農民意外傷害納入保險補償:將新農合腎移植患者抗排斥藥報銷額度,由原來的2萬元提高到3萬元;將醫共體內部鄉鎮開單到縣級做輔助檢查產生的費用按照鄉級比例報銷。2016年大力推行高血壓、糖尿病等“六類慢病”簽約服務免費供藥,實現了簽約服務、慢病管理、支付改革的有機統一和整體推進。2017年將精準扶貧人口、低保一二級殘疾人、特扶家庭住院費用,全部實行兜底保障,有效遏制了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改革以來累計為全縣城鄉群眾節省醫療開支超過1000萬元。二是率先推行醫共體建設。2017年7月蘿北縣在堅持“兩下沉、四不變、七統一”原則基礎上,組建了以縣人民醫院和中醫院為牽頭單位的兩個醫共體,定期組織專家到鄉鎮衛生院出診,通過培訓、查房、名師帶徒等形式,使鄉、村兩級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率先推行醫共體內藥品目錄統一,實現下轉患者用藥的有序銜接,將更多慢性病、常見病患者留在基層醫療機構治療。三是建立分級診療機制。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實行鄉級70個病種、縣級200個病種的分級診療制度。制度推行以來,縣外報銷資金由2014年的61%下降為現在的28.7%。四是創新醫療服務機制。積極開展場縣共建,與區域內三甲醫院寶泉嶺中心醫院結成醫聯體,建立專家坐診、疑難病例及手術會診等聯動機制,實現了人員、技術、設備等衛生資源共享。堅持聯大靠強,與北京301醫院、哈醫大附屬醫院開展遠程診療:與北京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B超科建立醫療聯盟,開展腦卒中篩查:與省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建立醫療聯盟,開展胃腸疾病腔鏡下治療,累計惠及城鄉患者近7000人次,實現了百姓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到專家級的醫療服務。同時,依托天翼醫療網絡平臺開展“互聯網+急救”,大幅提高了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五是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采取“一名縣級專家+一名鄉鎮全科醫生+一名鄉村醫生”模式,精選135名醫生組成27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按照縣診斷、鄉治療、村隨訪的職責開展簽約服務.目前全縣城鄉居民簽約服務率達38%,精準扶貧、失獨家庭、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100%,2017年縣域內就診率達到87.1%.初步實現了小病不出村、慢性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