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2017年下半年以來,IPO通過率出現明顯的下降,尤其是自2017年10月份主板和創業板發審委合二為一組成“大發審委”之后,甚至出現了一天之內6家上會審核的擬IPO企業僅1家獲得通過的罕見紀錄。在11月29日這一天,更是創下了同日上會的3家企業全部被否的零過會紀錄。這一結果可以說是發審制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整個資本市場為之震驚。最近過會率的下降是否與傳聞前發審委委員被查有關尚無定論,但一家企業是否符合IPO發行條件不能夠只看業績。縱觀最近被否的企業,大多數有不俗的業績表現,但卻具有內部控制、關聯交易、業務前景等瑕疵。所以不難發現,首發審核中企業業績好并不能成為公司首發過會的“法寶”。
監管趨嚴利于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以此為開端,預計未來IPO和并購重組審核都會趨嚴。新一屆發審委關注的重點除了財務數據本身,也開始關注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規范性、內控和關聯交易等一系列問題,這個趨勢很可能會成為未來IPO審核的常態化趨勢。
在IPO審核趨嚴下,新發審委對IPO企業從嚴審核有利于提高上市企業整體質量,從而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最終有利于整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盡管發審委的工作對證券市場來說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從兩個方面完善發審制度:一是要強化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審核方針,轉變發行審核的理念。二是要出臺配套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夠確保發審制度的有效運行和完善。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大處罰力度,震懾虛假上市、包裝上市等重大違法行為。
筆者認為,審核趨嚴將會提高上市企業質量,資本市場也因此會更加健康,質地有問題的企業轉而會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但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首發審核趨嚴也衍生一些新課題。首發審核趨嚴雖然中長期來看無疑是利好資本市場,但卻有可能造成新的IPO堰塞湖。從長遠來看,如果保持這種高壓的審核姿態,堰塞湖問題解決就可能存在較大的難度。
與此同時,發審委審核趨嚴除了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之外,也關乎著許多企業、保薦機構的生死存亡以及切身利益。發審委首發審核趨嚴讓許多懷揣夢想的企業上市“夢”碎,經歷漫長等待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凡事皆有兩面性,發審委這個“面試官”直接淘汰出局一些企業,等于從源頭上保證了上市公司的質量,促使了資本市場這個大環境更加健康地發展。目前來看,發審委的這種嚴厲審核姿態對于待上會企業意味著必須把招股書等上市材料做扎實,才有望審核通過。
2018年IPO市場的三大走向
從2018年開始,我國IPO市場將朝著三個方向大步伐邁進。
一是IPO審核極低的通過率將是常態,審核標準將趨全趨嚴。這是資本市場、廣大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共同目標,既要從源頭上給資本市場引來“活水”,也要以更高的要求履行好“守門人”的職責。IPO審核趨嚴和通過率下降,正是夯實資本市場發展基石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督促擬IPO企業重新審視自身條件及融資需求,并促使廣大中介機構勤勉盡責、提升專業能力。
二是從源頭上凈化市場環境,杜絕企業帶病上市。2017年7月,自第十七屆“大發審委”成立以來,審核的要點也發生了一些轉變。由以往的以財務指標論英雄轉為注重數據背后的真實情況,更側重詢問細節,堅持問題導向,謹防上會企業最終帶病上市。此舉有效地遏制問題苗頭和帶病申報情形,通過嚴監管以促進優質企業上市融資。例如發審委對每一家上會企業的問詢問題都至少有5個大類,大部分問題還需要保薦機構進一步發表核查意見。
三是加大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為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IPO低通過率常態化之后,預計監管層將會通過推進包括退市制度、并購重組在內的各項證券市場制度改革,扭轉扭曲的投機心態和市場環境。與此同時,提高違法成本是穩定股市“良藥”,否則企業違法成本太低,根本就不會起到應有的威懾作用。如2016年有些資本大鱷在A股隨心所欲、興風作浪并從中謀取巨額利益。其中,部分資本大鱷更是因違法成本低而目無法紀,肆意挑戰法律底線,通過操縱股價、內幕交易等手段謀取不義之財。對這些資本大鱷都必須將他們繩之以法,才能營造出“清朗”市場投資環境。
此外,發審制度歷經多次改革,但滿意度有限,唯有廢除發審制度才是最好的改革。在退市制度日益完善的大環境下,推進發審制度改革的大旗都指向了注冊制。唯有大力推行注冊制,A股才有望完全市場化,類似的金融腐敗才可能被最終杜絕。取消發審委是必然趨勢,也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經階段。
龍頭增長股投資價值凸顯
在當前市場背景下,A股將逐步走上健康的軌道,最終受益的還是投資者。從目前市場行情來看,市場風格已發生切換,白馬股也出現大面積調整,一定程度上或意味著藍籌行情告一段落。當下活躍的資金出現了一些偏好變化,其中龍頭增長股和新興產業增長股正獲得越來越多資金的密切關注,有望接棒上漲,實現風格大切換。從市場整體情況來看,2018年增長股的機會將會大于2017年,投資者可以把握一些質地優秀的增長股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