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展
讀了一篇文章《年輕人,別把理財致富太當真》(編者注:《金融經濟》雜志2017年第11期刊登),作者薛洪言。薛先生認為,沒有龐大本金作為基礎,僅僅存在于理財收益率之間的微小差異,并不會讓年輕人的生活有所改變,甚至會誘發貪念導致悲劇。該文大致如此闡述——
就絕大多數人而言,理財收益率一般也就差個5%,5%的差異會怎么改變你的生活?本金1萬塊,一年相差500元,改善不了生活。本金10萬塊,一年相差5000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本金100萬元,一年相差5萬元,算一筆小錢了,很多人認為可以改善生活了,問題是,對于百萬資產的人而言,多了5萬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那些認為可以改善生活的人,恰恰沒有百萬本金,5%的收益率對他們而言,帶來的是只是500或5000元的差異。
理財致富的真相在本金,本金太低,連復利和高利率都幫不了你。而本金高的人,本來就已經致富。基于此,理財致富是個偽命題。
年輕人恰恰缺乏的就是本金,一旦盲目追求收益結果,很容易掉入杠桿陷阱放大本金。高風險杠桿投資一旦玩完,年輕人能扛得住嗎?
薛先生給了年輕人三個建議:一是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收入;二是保護好本金,不要瞎折騰;三是正常花錢消費,學會享受生活。
文章有理有據,如同兜頭的一瓢涼水,不知道多少人被潑得一激靈。
遠離理財致富?
年輕人要不要采納薛先生的“反雞湯”告誡,遠離理財致富,“莫要因追逐于點滴利息而辜負了大好青春”?
我先來講一個真實故事。10年前,有個湖南的年輕人來到廣州,當時的他,可謂一窮二白,沒有本金,工資也較低。以他的年收入,即使理財收益率10%,生活也不會有大的改變。但10年后,35歲的他,已經實現財務自由。
這樣的收入,怎么就實現財務自由了呢?投資房產嗎?可他也沒本錢啊,難道中了彩票?
其實這樣的結果,源于他對理財致富完全不同的理解。按照一般人的邏輯,理財收入是因,財務自由是果。理財收入完全覆蓋了日常開支,達到財務自由。
但他卻認為,先達到財務平衡后,才有可能提高個人勞動收入,再進一步達到財務自由。按照他的做法,假如一年只能結余IOOO元,那就把日常的額外支出控制在100元以內。這意味著,這結余的1000元收益率能有10%,就能達到財務平衡。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苦行僧嗎?是的,在他看來,年輕人在本金太少時,就必須克制欲望。這和薛洪言先生的建議完全相反,薛先生是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攢錢而過苦行僧的生活,錢是靠工作掙的,而不是靠節儉攢的。”
這個湖南伢子的邏輯是:只有開始就通過微不足道的本金獲得收益,覆蓋掉自己的額外支出,達到財務平衡,你才會用更加輕松的心態,提高工作收入。當人生中為數不多的重大機會出現在面前時,你才能輕裝上陣,果斷出擊,將白己的收入提高一大截,這樣才能提升本金。反之,如果錢不夠花還要享受生活,“月光”甚至透支,怎么可能會有良好心態,在原本工資不高的工作中發揮最大潛力,從而獲得賞識和晉升呢?
10年間,他持續維持財務平衡,不斷學習理財,踏踏實實理財,走的就是被薛先生潑了冷水的“理財致富之路”。在這過程中他完成了兩次飛躍:一次是憑借著工作積累和能力,跳槽后收入大幅提升;另一次是抓住互聯網興起的機遇果斷創業,創辦了一個在線理財教育自媒體。
“食利時代”來臨?
著名財經作者吳曉波曾寫過一篇文章《中國迎接“食利時代”的到來》,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中國正在形成一個食利階層,即僅以資產投資就能獲得穩定的甚至不斷擴大的現金流的群體,且數量越來越多。
食利階層的繁衍,是一個充滿了爭議的話題。就積極面而言,將催生新的商業哲學,帶來全新的消費美學,充分發揮人的價值;就消極面而言,會加劇社會貧富分化和階層固化。
在我國食利者名聲向來很差,幾乎是“寄生蟲”的同義詞。時代變遷,如今對部分食利者的認識已大有改觀,擺脫了傳統的偏見。食利不道德嗎?年輕人能把成為食利者階層當做奮斗目標嗎?
再來說個故事吧。我的一位同齡朋友,早已不從事實業,現在是LP (limited partner,風險投資公司的有限合伙人,參與商業項目的投資而不負責具體管理),典型的食利者。
他每年的投資回報支付日常開支綽綽有余,完全可以直接退休,盡情消費,享受人生。然而并沒有,他平時的工作狀態,連我這個創業者都白愧弗如。每天如陀螺般連軸轉,他卻樂此不疲,甚至比我見過的大多數打工者還充滿活力、激情四射,非常享受自己的人生狀態。
親眼看到他的實際行動,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財務自由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財務自由后,開始思考的不是能花多少,而是能創造多少價值。有了他的投資,也許就能興起一家創造價值、改變未來生活的新企業,而他也會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
財務自由后,尋找人生價值的動力,甚至會驅使他們比常人更努力。
并非二元對立,而是矛盾統一
你有沒有發現,上述故事和觀點,好像并非是簡單的二元對立,反倒是矛盾統一,相生相克。
像薛先生所言,本金不足卻盲目貪圖收益率來理財致富,確實是妄想。如果像湖南的那位年輕人那樣,控制欲望達成財務平衡,保持良好心態抓住發展機會,反倒能通過理財致富。
成為食利者,也并不意味著人生階段就此固定,變成寄生蟲。相反,可能那時會有更多人像那位LP -樣,步人人生一個周而復始的輪回,重新開始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價值。
看似回到原點,實際上已經進入另一個境界。理財的哲學,其實也是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