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文 李學喜
【摘 要】“做學教合一”是在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新邏輯組合,突出了“做”在教學中的地位。體現了“做”之當頭,“學”貫始終,相機而“教”的教育思想,優化了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結構。本文以《化工分析》這門課程中的一個教學項目為例,闡述了“做學教合一”這一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化工;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4;TQ01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06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31
【Abstract】"To be a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 thought advocated by Mr.Tao Xingzhi,which puts forward a new logical combination and highlights the status of "doing" in teaching.It embodies the "doing" and "learning",and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eaching" by the camera optimiz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schools.Taking a teaching project in the course of Chemical Analysi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ogether” in teaching.
【Key words】Learning and teaching;Teaching mode;Chemical application
《化工分析》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的實踐性很強的一門核心課程,包括化學分析與儀器分析兩大部分內容,目的在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化工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扎實的化工分析技能,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從事一線的分析檢驗崗位工作奠定基礎。
1 “做學教合一”思想的提出
“教學做合一”最早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8年提出,他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1]。顯然,陶行知先生在那時已經強調了教學中做的重要性。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從“基于經驗的教學論”出發也強調了“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他指出“行動處于觀念的核心”“認識本身就是一種行動”[2]。“教學做合一”相對傳統教學來說,是一種突破與創新,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認同,在當代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做學教合一”模式,這是對“教學做合一”模式的一種升華,“做學教合一”模式把做放在首位,放在教學和學之前,先做,然后再學,繼而再教,突出了“做”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強調了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理念。顯然這一模式更加符合職業教育的根本規律。對此,江蘇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研究所馬成榮所長也非常認同,他主張應該“做”字當先,“學”貫始終,相機而“教”[3]。
2 “做學教合一”思想在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工業分析與檢驗人才培養方案,工業分析與檢驗的學生應該具有進行物質的檢驗與分析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執行的能力,《化工分析》作為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核心課程,正好能夠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化工分析》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生入學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如果單純的講授理論,學生理解困難,學習的興趣不大,學習效果也不好; 如果單純的在實驗室反復實踐,機械重復,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也會感覺很疲勞,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學的效果也不好。因此,我們認為如將《化工分析》這一課程進行項目化整合,按“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思想組織教學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事情。現以《地下水硬度的測定》為例,來闡述“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2.1 “做”字當頭
配位滴定法是四大滴定法的之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如果用傳統的講授法來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我們選取了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生活用自來水硬度的測定設計成《地下水硬度的測定》教學項目,“做”字當頭,引入化工分析的課堂教學,將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融入到項目化教學中,讓學生在做中學。首先,課前分發項目任務書,學生根據任務書內容通過網絡和書本尋找答案,學生課前先“做”起來,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上,情境引入任務,學生獲知任務后,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確定分析方法、制定分析方案。繼而每個小組組長匯報設計方案,發現各小組方案的長處,最后綜合選擇,形成一個最優方案。這個過程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團結合作的意識。緊接著,學生開始動手操作,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小組與小組之間可以形成競爭,比認真,比規范,比效率。在課的最后,學生總結,完成多元化的評價。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目標明確,學生在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在“做”的過程中,積極探索、主動學習,既在做的過程中,不但在學到了學習的方法,還能體驗到自己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快樂。
本節課,學生從完成項目任務書,到制定任務方案、匯報方案,再到動手實踐,最后總結、完成多元評價,學生始終在“做”,在“動”:動腦、動手,從收集資料到自主探究到動手實踐,“做”貫穿始終,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理論知識,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在做的過程中學會協作,做使學變得順理成章,學使做變得有理有據。學生也從過去被動的老師要求去學,變成了自己主動要去學,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不但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技能,還培養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2 “學”貫始終
“學”放在“做”之后,先“做”后“學”,非學習不重要之意。由“做”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引發學生后續的主動探究、主動學習,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這與傳統的“先學后教”不同,“先學”一般是比較盲目的,沒有針對性,心中無物,沒有目的的學習會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學習效果差。而在“做”的基礎上去“學”,學生能感受到學習理論的價值和必要性,從而可將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
在《地下水硬度的測定》這節課中,如果先單純的去學習配位滴定的理論知識,學生會感覺很枯燥,但是在獲取任務后,學生制定方案的時候,學生就會思考:完成這個分析任務的時候需要什么樣的滴定方式、需要什么樣的標準溶液、標準溶液怎么配制、滴定條件是什么等一系列的問題,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能解決部分問題,但還有些未知的問題,如:需要什么樣的滴定方式和需要什么樣的標準溶液,為了順利完成本項目的分析任務,學生會自覺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學生獲取新知后,可以及時的將新知應用到項目任務中。同時,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可能是操作問題,可能是知識問題,學生遇到問題后,就會激發他們去解決問題的欲望,他們可能通過同學,也可能通過老師來尋求問題的答案,一旦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不僅能牢固的掌握,還能增強學習的信心。因此,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習”融入了“做事”的過程之中。
2.3 “教”要相機而行
在項目化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當中,我們突出了學生的“做”和“學”,突出了學生為主體,但是,對于文化基礎和學習能力都相對薄弱的中職學生來說,自主學習并不是他們的強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是操作技巧的把握,學習難免會遇到憑借他們個人或團隊的力量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及時參與、及進引導、及時點撥。教師教學時機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強調做、學、教的渾然一體,教師的“教”要相機而行,理想的“教”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不理想的“教”也許會成了畫蛇添足。教師的“教”的時機把握、方式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就如《地下水硬度的測定》這個項目的教學,要想學生完全在“做”的過程中獲取所有新知是不可能的,這里面涉及到的配位滴定的條件是一個難點問題,光靠學生自學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進行適時適當的講解。除此之外,學生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的時候,可能也會遇到一些問題,這時候教師要適時的給予指導與點撥,這樣一來,學生都是帶著問題來學習,目的性較強,也有一定的趣味性,不會感覺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而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取新知,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教師的“教”要擺脫傳統的從頭講到尾,而要相機而行,在學生急需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進行點撥與指導,通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結束語
在中等職業教育中倡導“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強調“做、學、教”三者合一,目的在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效果。對于以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做”既是“學”的途徑,也是“學”的目的。只有學生親自動手去“做”,才不會使“學”流于形式、脫離實際、空洞蒼白,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既是“做”的過程,也是“學”的過程。[4]同時“做”也是職業學校的重要培養目標。職業學校最終就是要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實踐證明,在《化工分析》這門課程中采用“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世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38-39.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5.
[3]張健.論“做學教合一”課程模式的整合[J].職教通訊,2014(03):5-6.
[4]劉俊,廖畢文.職業教育應該倡導“做學教合一”[J],成人教育,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