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畫論中傳說梁代張僧繇在金陵安樂 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不點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聽者不信,偏讓他點上。剛點了兩條,就雷電交加,震破墻壁,兩條龍乘云上天,只剩下沒點睛的兩條仍在壁上。從中喻說點睛后龍就由死變活。點睛之筆實乃繪畫作文的傳神之處,它可使文章頓然生輝。《洗澡》這篇微型小說可算是深諳此道,在娓娓道來的故事懸疑中,突出點睛之筆,頓然如電光石火,點亮了全篇的精氣神,讓敘事的故事層面瞬間提升至震撼心靈的精神佳境。
故事起始于一個公務員機械地上班下班的生活方式,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拖著疲憊的身軀,為生活所累,心靈上也無可奈何地染上生活的污垢,以此作為主人公人性異化的寫照。然在這行進途中,他踅進一條僻靜的老街,在鬧中取靜中聽到了美妙的鋼琴聲。他駐足靜聽,在悅耳的樂聲中感受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美麗和盎然的詩意。于是每天下班都會到這里來,讓那如水的琴聲洗滌著蒙塵的心田。可這卻引起了老婆的懷疑,她發現丈夫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何故,問其原因,主人公則回答“洗澡”。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此回答似乎有些突兀。妻子更不解,洗什么澡,那個鬼地方有澡堂子么?然而千百位讀者會明白,會回答。這是絕妙的好詞,虧作者能想得出來的好詞,這詞是一種比喻和象征,它不是用水洗滌身上為生活所累的污穢,而是在用審美的音樂藝術滋潤著傷痛的心靈,享受著精神層面的歡愉和撫慰。勞碌的人們,在謀生的繁忙中,切不可忘了精神上的審美“洗澡”。
“洗澡”這個神來之筆,一方面是情節發展必然釋疑的結果,同時又是作品意蘊的凝結點。它既是人物提問的回答,又是小說表現題旨警策的閃光點,既含蓄諷喻,又催人反思和醒悟,充滿著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凌煥新,南京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