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文章以衡水學院東西兩個校區的空間規劃為例,分析不同時代背景下校園空間設計的變化。新時期,衡水學院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滿足高校教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的更高要求,加強校園與社會的聯系,對西校區校園的空間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衡水學院在西校區的建造設計中一改東校區單一的校園規劃模式,注重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感,滿足師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需求。
關鍵詞:衡水學院;校園空間;校園規劃
一、衡水學院概況
衡水學院坐落于美麗的濱湖城市——河北省衡水市,是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前身為始建于1923年的直隸第六師范,1949年改建為河北冀縣師范學校,1960年遷至衡水市并更名為河北衡水師范學校。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衡水師范學校的基礎上建立衡水師范專科學校。2004年5月17日,升格為衡水學院。據2017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校園占地面積32.1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33.8萬平方米。
衡水學院現有2個校區,東校區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不斷擴建和改建。東校區整體空間布局為對稱設計,布局工整,中軸以入口廣場圖書館和厚德路為線。從整體校園建筑布局結構看,衡水學院東校區的空間布局為中軸對稱縱向布局設計,其它主要教學樓沿厚德路兩側橫向對稱布局,宛如棋子。主體教學樓兩側又分布頤康路和大成路等輔路,使學院建筑空間向橫向尺度發展,缺點是布局過于緊湊,缺乏必要的生活和交流的空間場所,各個院系之間過于獨立,不利于師生和教職工之間聯系和交流。這種空間布局形成的原因主要一方面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制約,另一方面是受當時高校模式的制約,過于強調高校校園空間布局的統一性和秩序性。
衡水學院西校區工程是2013年衡水市重點投資建設項目。西校區位于前進街以西,和平西路以南,占地面積168畝,規劃建筑總面積約為136400平米,總投資為3.5億元,主要包括美術教學樓、音樂教學樓、社科中心、實訓中心、音樂廳、階梯教室、學生生活樓、體育訓練館、學術交流中心九個單體建筑。目前,美術教學樓、音樂教學樓、社科中心、實訓中心、階梯教室、音樂廳這六座建筑物已經完工并交付使用,整體空間布局基本完成,與一路之隔的東校區形成鮮明對比。
衡水學院西校區在空間建設規劃之初就將完善師生交流空間、提高校園與衡水城市的聯系等公共服務意識考慮在內。在西校區校園的空間規劃中,改變中軸對稱的空間布局,主入口位于校區的中部,面向前進街,主廣場兩側布局也沒有強調對稱統一。主體教學樓如17號美術樓、12號音樂樓在構造上主要依據專業特色,突出使用功能,其內部的展覽廳、演播廳既方便了師生的交流也為衡水市民提供了一個文化休閑的公共場所,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在主體教學樓的后側分布16號、13號公共自習樓,方便師生課下進行學術交流和自習,兩座樓在形制上既不對稱也不相同。西校區布局變化多樣,每一個建筑空間之間互補,教學區與自習區圍繞入門廣場分散布局,且每一棟樓都有自己的特點,使整個西校區的校園空間布局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由此可見,西校區的空間布局弱化了傳統的類似中軸縱向對稱的空間布局,既突出了實用性和審美性,又豐富了衡水學院西區的空間層次。
二、影響衡水學院東西校區空間布局的因素
東西校區在空間布局上一方面受到地形、地勢的制約,另一方面受限于設計師的整體空間設計能力以及對大學校園性質、學科特色的整體把握能力。衡水學院西校區在空間規劃設計之初就引進了專業設計團隊進行整體的空間設計規劃,在遵循空間秩序的同時兼顧了空間的靈活性和多元化。基于本文的研究范圍,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一)功能因素
功能因素對于衡水學院校區布局的影響較為深刻。校園空間的主要功能是為了配合高等教育的順利進行,其空間的功能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而不同,其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在校領導、在校師生,還要面向廣大社會階層,校園空間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其服務對象對建筑空間的需求。校級領導看重的是建筑空間所帶來的秩序感,是基于一種象征性的情結;院級領導則是更關注中小尺度的空間效果,滿足課程規劃;而校園師生和社會階層是校園空間更為廣泛的參與者與使用者。因此,設計師需要考慮到他們的空間體驗,增加校園空間的對外交流空間,對校園建筑空間的功能進行合理安排。
(二)時代因素
衡水學院由于校區建設時間各不相同,因此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東校區整體建筑面貌帶有強烈的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建筑風格,具有典型的氣派的入門廣場、秩序統一的中軸線和統一的建筑風格,充分考慮到了時代意志,因此軸線對稱空間尺度過于明顯,缺乏小尺度的交往空間,對于生活在校園中的師生來講,卻是不符合其所需要的。西校區的空間規劃則很好地彌補了東校區空間布局的不足,使衡水學院布局更加自由,空間變得多元,師生交流的人性化場所增多,平直主軸線、對稱式布局已經開始減弱。
(三)空間因素
空間秩序,是指通過不同空間布局影響人們對空間產生先揚后抑或者先抑后揚的心理感受,衡水學院東校區的空間秩序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起始段:學院的主入口,包括鐘樓和羅馬柱廣場,其決定了人們對衡水學院(東校區)整體的第一印象,高調展示了衡水學院作為衡水市最高學府的壯觀景象。
過渡段:廣場兩側的1、2號教學樓及兩側的輔路綠化,孔子園和董子園等,對起始段進行了點綴,并激發人們對后續空間的探索欲望。
并序段:圖書館和4、5、7、8、9、11號教學樓通過厚德路的兩側徐徐向后展開。
尾聲段:體育館和主體操場,預示美好的校園生活的結束,營造安靜平和的氛圍。由此可見,空間秩序在東校區的空間布局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也許是因為校園空間規劃設計之初受到蘇聯式高校建設模式的影響較為深刻。
三、研究衡水學院東西校區空間布局的意義
(一)理論研究意義
在衡水市精心打造花園城市的背景下,衡水學院與衡水市的發展息息相關。衡水學院的校區建設成為衡水市園林城市的縮影,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空間的開放性成為衡水學院西校區展現辦學理念和文化的一個重要方向。這種開放性體現在臨街的美術展廳、音樂廳等方便師生及市民交流的空間布局,能夠避免大學校園空間布局上的同質化,更好地體現衡水學院與衡水市的地域特色。
在當今這個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日益緊密的時代,大學校園空間布局與城市區域化發展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校園整體、校園外部空間的研究應該結合城市的地域特色。以衡水市為例,衡水學院的空間布局設計應該符合衡水市創辦花園城市、文明城市的整體規劃。但是目前關于校園空間布局設計的研究尚顯貧乏,相關理論表述不是很清晰。本文通過研究衡水學院東西校區空間布局案例,嘗試探索當代高校空間的設計手法,在理論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力求對我國高校校園空間布局設計理論體系能有所完善。
(二)實踐意義
不合理的校園空間已經對社會和校園利益相關者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衡水學院東校區的空間布局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衡水學院的發展。為了盡可能地規避這種現象就要對高校空間建設所帶來的利弊進行思索,對校園空間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當前校園規劃、校園改擴建等所遇到的問題。同樣,希望通過對校園空間布局方面的研究,能為校園戶外空間的設計提出一些參考。
四、結語
伴隨著衡水市經濟發展、文化融合的形勢,衡水學院與衡水市的關系日益密切,衡水學院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目前我國的高校快速建設已經對社會和校園利益相關者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要對高校高速建設所帶來的利弊進行思索。對校園空間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當前校園規劃、校園改擴建等方面遇到的問題。筆者希望通過對衡水學院東西校園空間規劃方面的分析,為校園建筑空間設計的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2]孫翌.基于視知覺整體性的空間序列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1.
[3]程大錦.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4]黃翼,吳碩賢.我國高校校園規劃設計發展趨勢探析[J].城市規劃,2014,(4).
[5]黃凌宇.大學校園戶外空間功能多元化營造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5.
作者單位:
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