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腳步的加快,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開發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研究大名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從遺址文化、飲食文化、非物質遺產文化方面入手,探討大名古城保護與開發的科學方法,對于大名古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名城;景觀;保護;開發
一、大名古城
大名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北與館陶縣接壤,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也是這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歷史上大名縣歷經9個朝代,曾三次作為國都,七次陪都,作為黃河以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一千七百年,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
大名古城位于大名縣東南部,2014年7月入選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大名古城整體規劃為立體空間龜形建造模式,中間高,四周低,道路以棋盤式方格狀展開,天主教堂、臥龍古槐、西營清真寺等古跡沿道路布局,規劃風格獨具特色。2009年大名縣政府決定在保留傳統規劃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之上,對古城進行修繕,重新恢復大名古城的形神之美。
二、大名地域文化解析
(一)遺址文化
1.明清大名古城
“大名的好城墻,南樂的好牌坊。”這是解放前流傳于冀、魯、豫邊區一帶的“二絕”。大名古城墻建于明建文三年,堪稱冀南一大絕妙古建筑。整個城墻下石上磚,莊重高大,雄渾古樸,整體規劃呈矩形,南北長,東西短,每個城墻角各有一個角樓,整個城墻共有四門,按照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分別命名為“體仁”門(東)、“樂義”門(西)、“崇禮”門(南)、“端智”門(北)。俯瞰猶如一個巨大龜形,加之城外的護城河可以抵擋敵人的入侵,保護城內百姓安居樂業。1995年,明清大名古城被列為邯鄲市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宋代大名古城
宋代大名遺址在今大名縣城東北1~8公里處,北宋時期,大名府發展到鼎盛時期,升為陪都改名為北京,從此名聞天下。唐光啟四年(888年),魏博節度使樂彥禎將這座城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的大城周長80里,當時已經超過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長安城墻周長,整座城的總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成為世界第一大城。
宋代大名府遺址是全國唯一可展示的北宋都城遺址,在遺址的保存價值與開發方面,都有諸多方面的優勢。目前遺址除部分地面遺存之外,地下部分埋藏較淺,考古發掘的難度相對較小,有利于對宋代都城遺址的完整發掘與對外呈現,歷史參考意義重大。1992年大名古城被河北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飲食文化
在飲食方面,大名的傳統名吃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有八個盤子八個碗的“八八席”,十三個盤子八個碗的“十三八席”,還有歷史悠久的“二五八”;“二”是指創始于清朝嘉慶十四年的二毛燒雞,其是中華老字號之一,邯鄲十大名小吃;“五”是指創業于1821年的五百居香腸,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八”是指始創于清光緒二十一年的郭八火燒,是最受當地老百姓歡迎的主食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源于清代光緒四年的大名小磨香油,目前大名已成為全國名氣最大的小磨香油加工地,2013年大名縣被譽為“中國小磨香油之鄉”。
(三)非物質遺產文化
大名歷史悠久,擁有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其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名因盛產小麥,為草編技藝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今的大名,是民間草編工藝之鄉,擁有上千余種草編產品,遠銷歐、亞、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草編服飾系列產品為各界人士所珍藏,深受青睞。
三、地域文化視角下大名古城保護與開發研究
(一)繼承古城地域文化,延續古城風貌特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腳步的加快,很多古城傳統風貌特征慢慢流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城市建設,這就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設效果。大名古城最大的特色是較完整地保存了傳統古城風貌,這主要體現在古城空間格局控制方面,其中建筑貌特和街道風貌特征最為明顯。
建筑風貌特征以古城墻為代表,整體城墻呈正方形,城內空間布局中間高,四周低,空間上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水獨特的龜背城形制,整體規劃理念按照古代禮制思想進行。城墻周長約9里,高約13米,寬約8米,共有四個大門,是以儒家思想“仁義禮智”而命名,東門體仁,西門樂義,南門崇禮,北門端智。在城墻的外圍有一條深15米、寬30米的護城河。雄偉高大的城墻與護城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可以有效抵御外敵的入侵。
在古城內部,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大多數建筑保持在1~2層層高。建筑風格以清末傳統民居和民國建筑兩大風格為主,最大程度保留了古城原有的空間輪廓、建筑高度及建筑風格。除此之外,還保存了一批風格獨特的教會建筑。
街道風貌特征主要以棋盤式方格路網系統為主,結構嚴謹,中心兩條十字形大街為主干道。在這兩條主干道上,視線通透,交叉處為商業中心;其他次要干道有序排布,充分體現出了理性、嚴謹的古城街道規劃理念。
(二)發揚古城地域文化,設置地域文化研學基地
1.宗教建筑文化研學基地
明清大名古城建于明建文三年,歷史悠久,古城內文物古跡保留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是始建于1918年由法國天主教會所建的寵愛之母天主教堂。天主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位于大名縣城內東街,整體建筑風格為哥特式;禮堂內是用藍磚白灰磚由南向北依次砌成了十三個X形,線條粗細勻稱,挺拔壯觀;教堂內部的浮雕、油畫,精雕細刻,富麗堂皇,整體給人一種莊重嚴肅的感受。教堂距現在已有百年,期間經歷過地震及戰亂的襲擊,依然保存完好,這與教堂整體合理的建筑布局是分不開的。目前在國內,大名天主教堂為第二大教堂,其室內建設極其精巧,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藝術研究價值,將大名寵愛之母天主教堂設為宗教建筑文化研學基地,為我國研究外國宗教建筑工藝提供了寶貴的場地及資料。
2.宋代建筑文化研學基地
宋代大名府故城遺址位于大名縣大街鄉一帶,始建于360年,遺址面積約為36平方公里,整座古城建筑布局完整保留在4米之下的河沙之中,基本保持原貌,現并未出土,但規模猶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令人震撼。在大名府故城內有宮殿、作坊區、御林軍營區、商業區、佛教寺院等功能分區,印證了大名府作為北宋陪都時期的繁榮景象。據考古專家研究認證,宋代大名府故城遺址是我國目前最具發掘價值的北宋都城,而這一研究將填補我國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項空白。將宋代大名府故城遺址設置為宋代建筑文化研學基地,為我國廣大建筑文化研究者提供研究基地及依據。
(三)挖掘古城地域文化內涵,開發旅游相關衍生品
1.文化觀光旅游衍生品
大名古城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明清古城、宋代故城、天主教堂等,這些文物保護單位都具有文化觀光的功能,文化內涵豐富并且保存完整,為開發文化觀光旅游衍生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明清古城、宋代故城、天主教堂開發中,維持原有的歷史模樣,對部分建筑質量較差的建筑采取修舊如舊的修繕理念,最大程度保存原貌。加大整治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古建筑風貌和街道風貌,引入休閑觀光理念,打造明清建筑歷史文化區、宋代遺址文化區、哥特式宗教建筑文化觀光區,將老城內部功能更新,全力打造一個供游客觀賞游覽的古城景觀區,促進文化觀光旅游衍生品的開發。
2.文化創意旅游衍生品
2009年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品種繁多,但目前比較受歡迎的只有服飾草編產品。經過調查研究,造成現在這種發展比較滯后的原因是產品無法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水平及購物需求。這就需要制作者的大膽創意和不斷創新,推陳出新,開發出多種多樣的草編工藝產品。只有這樣才能打開銷路,發展文化創意旅游衍生品。
3.愛國教育型旅游衍生品
大名古城不但文化歷史悠久,而且也是一個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了革命根據地;1939年12月,一二九師鄧小平同志曾在此地召開冀南、魯西北地區干部會議,有力地鼓舞了人民抗戰必勝的決心。在此,建立愛國教育基地,開展大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有助于激發群眾愛國熱情,發揚民族精神,發展愛國教育型旅游衍生品。
4.特色飲食旅游衍生品
大名的特色飲食有許多,其中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郭八火燒、小磨香油等,在當地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但由于品牌意識弱,宣傳力度小,很多特色飲食并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在后續的旅游衍生品開發中,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品牌意識,真正讓更多的游客了解最具特色的大名飲食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形成大名獨具特色的飲食旅游衍生品。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為避免“千城一面”的建設效果,歷史文化名城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走科學合理的保護與開發路線,建設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才能實現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小春.亟待提高的傳統文化審美水平[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12).
[2]吳小春.淺談中國古鎮建筑的現實教育意義[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7).
[3]梁洪.明清大名府城保護研究[D].西安建筑工業學院,2011.
[4]車亮亮.近代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景觀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以大連旅順太陽溝為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2.
[5]蒲利利.文化生態視角下的敦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5).
[6]常曉舟.綠洲歷史文化名城張掖持續發展與保護開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
作者單位:
河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