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低GI面條、低GI韌性餅干等,通過將慢消化、抗消化淀粉兩大類衍生物與飯、面、餅干三大類食品載體結合,通過營養功能淀粉衍生物的創制與應用就可以實現。”近日,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辦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淀粉科學與谷物加工前沿技術專題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展示了他們在淀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谷物加工的前沿技術,圍繞如何充分開發我國豐富的淀粉資源、大力發展淀粉深加工產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數據顯示,我國淀粉年產量超過2000萬噸。淀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是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增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淀粉不僅是人們攝取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還是一種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可完全降解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天然可再生聚合物,其作為生物可降解功能性材料及藥物控緩釋載體材料的研究和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來源:食品產業網
據介紹,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克服春旱、風雹、洪澇和早霜等不利因素,各地采取抗災救災、技術指導等措施減輕災害影響,糧食種植面積達10185萬畝,同比增加13.6萬畝;糧食單產達697.73斤/畝,同比增加57.77斤/畝。
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內蒙古啟動實施生產標準化、產地環境凈化等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計劃,推廣一批優質專用品種和綠色節本增效技術,建立一批生產標準化基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4%。
同時,內蒙古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建設,提升耕地質量,實施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高效節水灌溉、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產量總體穩定。
來源:食品產業網
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馬鈴薯產業發展,全省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1000萬畝,總產量1200多萬噸,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居全國第4位和第3位,馬鈴薯成為繼水稻、玉米之后云南省的第三大糧食作物。其中,云南冬季馬鈴薯種植面積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冬季馬鈴薯最大產區。
云南地處低緯高原,呈典型的立體氣候,一年四季均種植馬鈴薯。其中,冬季種植的馬鈴薯80%外銷到全國27個省區市。2017年,云南馬鈴薯出口量8.14萬噸,出口金額7601.68萬美元,分別占全國馬鈴薯出口量和出口額的15.96%、27.04%,居全國第二位,馬鈴薯產業成為云南省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火麻籽篩選、蒸炒、粉碎、包料、木梁壓榨、原始漏斗過濾……這種傳承了幾百年的木梁壓榨火麻籽油工藝,經過非遺第七代傳人的不斷創新——最終開發出包含低溫壓榨技術、酶法制火麻肽技術在內的火麻籽綜合利用技術,并采用GMP標準建設和管理生產車間。冷榨火麻籽油、火麻籽油膠囊、火麻籽肽等系列產品也隨之涌現。12月21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山西晉麻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火麻籽綜合利用及系列產品”項目鑒評會。與會專家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經質詢與討論,鑒評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在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新性突出,總體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日,中國第三屆大黃魚文化節暨第五屆大黃魚產業發展論壇在浙江臺州舉行,行業專家、學者及大黃魚全產業鏈企業代表齊聚東海之濱,交流分享高品質大黃魚養殖技術,共議推進深遠海養殖和耕海牧漁,助推地方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大黃魚是中國特有的地方性魚類,曾位居中國四大海產之首,有‘國魚'之稱。”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員關長濤表示,大黃魚是中國海水魚養殖的重要種類之一,2017年,養殖產量達17.76萬噸。大黃魚養殖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優質魚類產品供給、增加就業、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2017年8月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創建活動。截止目前,全區共有41家超市參加,較2017年增加26家。
據悉,“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創建活動為嚴格落實超市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肉菜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為消費者提供質量安全的肉菜。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按照分級創建的思路,依據現有的驗收標準開展國家和自治區兩級創建,明確驗收程序。創建中著重把好源頭采購關、賣場進貨關、超市銷售關三個關口,突出設立優質精品肉菜專柜、加大檢驗檢測力度、及時落實信息公開、營造社會共治氛圍四點內容,按照創建方案和標準,從準入條件、包裝方式、標簽要求、風險控制、信息公示等多方面來落實品質要求。消費者可以根據包裝信息追溯產品產地(廠家)信息,監管部門根據其公示標準開展監督抽檢,實現超市源頭可溯、全程可控、風險可防、公眾可查、感受可評的“五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