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兆霞 茌平縣溫陳街道辦事處農業技術推廣站
現如今,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有機農業備受人們關注,因有機農業與食品安全問題緊密相連,所以,在科學的進行分析過程要重視提高相關問題的認識,要不斷加強實踐研究能力,從而才能提高有機農業與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與管理能力。本文結合有效的工作實踐,對其進行了幾點深入研究,希望有助于提高有機農業與農業食品安全研究水平。
現如今,農業經濟不斷發展,進一步保證了農業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建設。科學的種植技術水平提高,進一步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健康的食物來源,本文深入工作實踐,對其繼續了具體研究,希望能夠提高食品安全性,從而也為食品安全工作開展提供有效保證。
此外,隨著當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摒棄人工,選擇有機;摒棄加工,選擇綠色”的飲食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然而,對有機農產品近乎狂熱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部分存有僥幸心理的不法分子乘虛而入,利用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強烈的購買欲望,以及有機農產品缺少統一界定標準這一現狀,生產貼著“綠色有機”標簽的非法食品,造成消費者“想買不敢買”的信任缺失現象,嚴重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同時,此類非法食品流入市場后,還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有機食品安全問題因其涉及大眾健康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食品生產不合法、有毒物質含量超標等現象仍然在此行業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監管層面負有很大責任。由于執行力度不足、監管覆蓋存在盲區、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原因,有機農業食品安全問題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而一旦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妥善解決,人民群眾對市場就會喪失信心,從而不利于消費者購買力的提升。因此,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高對監管層面的審核力度,力爭從監管環節對問題食品今盡早發現、盡早查處,是杜絕有機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舉措。
雖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盡管我國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已經日漸完善,但法律能否實現全覆蓋,法律的執行情況能否在全國各地均得到有效落實,仍是困擾當今有機農業食品安全形勢的原因之一。部分涉及有機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從業人員仍保有僥幸心理,不認真進行選材、加工,從而導致有機食品安全現狀令人堪憂。同時,不重視對相關法律的學習、實踐也是影響相關法律落實情況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要求各地區部門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學習,普及法律知識,讓法律的約束作用真正有效果。
適當、適度的宣傳教育是普及有機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舉措,若想從生產環節進行干預,從源頭上真正防止“問題食品”流入市場,就要轉變傳統“唯人獨尊”的思然理念,以提高民眾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應積極普及環保理念,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如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共享平臺,積極治理生態環境,爭取在人民群眾中普及“以愛護環境為榮,以破壞環境為恥”的環保觀念,從而為良好食品安全環境的形成奠定基礎。
正所謂“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手段是保護有機農業食品安全的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手段。這就為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貫徹落實、地方性新出臺政策及時而有效的實施提出了要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明確要求,應切實落實如資源法律法規、環境法規、政策及監督管理等一系列發展農業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同時,應注意對法律漏洞進行及時彌補,以及對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相關立法。此外,應對缺位的法律規章如在廢物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相關制度進行及時補充。
化肥與農藥是把“雙刃劍”。若妥善利用,其可以促進有機農產品的生長、防治病蟲害,從而有利于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雙重提升;若利用方式有誤,或者所利用的農藥化肥有害物質含量過多,將會使其成為資源浪費、水土污染、大氣污染、誘導病蟲害產生耐藥性的源頭。因此,應盡力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創新成果在有機農業領域的普及,讓食品安全問題搭乘技術發展的快速列車,為有機農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幫助。具體措施涉及對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農藥的研發、回收并妥善處理農業垃圾等。同時,應注意對農田投入結構的優化,按照實際情況確定施肥方式與施肥量,從而建立環境友好型農業架構,讓資源消耗型有機農業向資源節約型轉變,讓食品安全問題從生產環節得到有效的遏制。
食品安全問題是全人類的健康問題。因此,食品安全無國界。應推動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讓國際標準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的規范。例如,美國為了滿足食品市場的基本需求,在全國范圍內成立大量安全檢測機構,同時結合各州地區的實際發展狀態,對食品安全檢驗標準進行全面調整,把每年的9月確定為“食品安全教育月”加強對食品監管人員的檢驗訓練。此類國際范本對我國相關工作的開展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因此,我國有機農產品相關生產單位應提高監管能力,在體制層面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對現有的機構進行職能融合,同時給予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獨立的地位,以提升檢驗檢測的公信力。所以,為建立有機農產品全國性、統一性的信息平臺,食品安全信息化工程項目應受到足夠重視。
健全了相關法律法規,確保了監管能力之后,良好、科學的有機農業食品安全評估系統則是保障安全、健康、綠色有機農產品被最終端上百姓餐桌的最后一道關卡。因此,安全評估系統的科學性、合理性則顯得尤為重要。應采用全方位、客觀性的分析方式,確定各地區有機產業基地和有機產業園的發展動態,同時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管理地區有機農業食品。一旦發現某地區出現安全隱患時,為避免安全問題逐步擴展,應對其進行及時的合理化處理。與此同時,應充分關注有機食品本身具有的特點、用途等,并根據其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完善的安全管理辦法,確保有機農產品質量達標。
不同的利益分配受到單一主體行為的變化對其他主體產生的作用的影響,同時不同的利益分配形成的利益聯結容易使企業違背市場的游戲規則。因此,為提升有機農業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應充分考慮包括監管政府、消費者協會、媒體、企業及非政府組織等利益相關者的監管權限與監管范圍,讓食品安全信息能夠直接對接消費者,從而制衡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領域的權利,并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傳遞的效率。因此,應爭取實現從生產到物流、從銷售到監管多環節、全方位的信息透明,以確保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從而提高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改善的信心。公眾積極參與有機農產品的安全管理的例證包括從網絡反轉基因食品到該種聲音占據輿論主流等現象。所以,提高有機農業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是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化、共享化有效落實的重要舉措。
通過進一步實踐研究,我們明確了提高有機農業與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作為相關研究人員,更應該不斷提高認識,提升專業水平,積極學習與探索,從而不斷有效地推廣相關種植技術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以進一步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的食品,促使農業生產不斷向生態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