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雄 謝 恒 丁陽光 邵陽學院
鹵制品作為主要的食品類型一直受到人們的討論關注。本文從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角度機制出發,對邵陽及全國地區鹵制品行業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探討總結,并在后文嘗試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使群眾放心購買鹵制品,守護餐桌食物的安全。
我國的經濟一直呈現出發展趨勢,人們的物質生活也不斷提高,人們對日常生活也有了新的需求。鹵制品是大眾食物組成的重要部分,特殊的口感與濃郁的味道使其深受歡迎,銷量十分樂觀。過去的幾年中,邵陽市政府一直在嚴厲打擊鹵制品的違規制作、銷售和細菌含量異常狀況。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現顯露出邵陽市鹵制品監管制度上的漏洞,而我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情況。為了群眾安心購物健康消費,鹵制行業的監管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市場上的食品監管部門對鹵制品生產肩負有監管責任,依照國家規定,對產品中含有的相關細菌、致病菌和化學添加物進行規范檢測。檢測的數據結果也會按時間發布到相關網站,保證監管的公開透明性,對不符合要求的生產進行處罰。但是盡管相關部門工作繁忙,按規定檢測,仍有許多不法制作者成為漏網之魚,經由媒體曝光后才引起監管人員注意。但是媒體監管存在預防上的缺失,事情發生后的揭露舉報能夠避免危害擴大,卻不能解決鹵制品生產中的根本問題。僅邵陽市內就有大量的鹵制品生產廠家、作坊,但是負責鹵制品監督管理的工作人員數量有限。所以實際監測管理中,監管工作人員只能夠完成定期的監管任務,做不到大規模同時性的突擊檢測。因此部分生產者找到空缺,趁機降低產品質量以換取更多的效益,危害人們健康,也損害了市場信譽。
小作坊成本低投入小,對人員專業技術要求低,實際生產中較為常見。作坊中技術來源也多是制作者的家族傳承或是自己發現探索,無論哪一種都屬于經驗與實踐的產物,雖然制作簡單節約成本,但是私人的工作環境必然存在食材器具的衛生隱患,并且生產質量也不能有統一保障。監管部門人員數量有限,對城市周邊村鎮的監管不能全面探查,因此村鎮小作坊也成為監管盲區,難以整治管理。
我國的經濟呈躍進式發展,成果顯著的同時,人民的精神文化素養也出現了較大差異。尤其在村鎮地區,很少有人對鹵制品進行了解研究。同樣是這些地區,鹵制品是餐桌上的常客但是購買時沒有認真挑選觀察,價格往往成為購買的決定性因素,安全與否卻鮮少有人關注。群眾缺乏對食品安全制度的了解,大多不會注意鹵制品包裝上印刷的添加產物,對產品質量與合格與否無法判斷。即使購買到了不合格產品,衡量商品價值,群眾也多不會選擇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這一行為也鼓勵了生產者的違規行為,使其不當操作不減反增。
第一實現監管的常態性,除去定期檢查突擊檢測也要發揮輔助作用,走出定式誤區。相關機構可以結合本地鹵制食品的制造情況,根據企業資質和企業信譽對其生產風險進行劃分,有針對性地采取對應措施。風險較高的提升檢查頻率,風險較低的則可以適當放寬節省人員投入。要落實對企業各部門的責任明確,職責判定的內容是執行法規的核心保障,取代過錯的問責法,對于崗位的懶惰不作為也要提出警告。對小型作坊監管增強,無證運營違規生產要及時取締作出處理,發揮好群眾的監督作用,結合基層擴大執法影響力。
鹵制食品的有效監管同樣需要社會中各階層群眾加強防范和維權意識,國家相關部門應發揮教育職能,公開教育宣傳食品安全問題,使群眾對其有所了解。另外,要結合各組織協會,承認民間基層團體的作用,團結各部門共同主動地參與到對鹵制食品的監督當中,協調公眾參與,發揮更大的力量。最后不能輕視媒體的監督作用,媒體的披露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執法的盲區空缺,并且媒體宣傳也能使群眾知道哪些產品不要購買,哪些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等,也可邀請專家進行訪談,掃除盲區增進群眾的食品安全知識。
鹵制食品行業整體性的質量提升離不開市場要求標準的提升。食品的生產允許、鹵制產品的強制檢測以及成品的準入標識都要進行嚴格把控,力求在合理科學的范圍內加強控制。不能門檻過低,使食品的加工生產成為快速收益、牟取暴利的途徑。大的生產企業要加以規范,用法規約束警示,小的作坊則要引導其注重工藝傳承,改進衛生問題,建立品牌觀念。
鹵制食品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食品之一,但是目前的鹵制行業仍存在許多問題,文中對當前鹵制行業的不足進行了概述,并提出幾點建議,希望我國的鹵制行業能更好地服務社會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