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健康”新興業態涌現,這是科技推動下醫療模式變革的必然趨勢,但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醫療給醫療質量與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目前,與互聯網醫療相關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等外圍環境還不夠成熟,其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與漏洞。調查研究認為,當前互聯網醫療的良性發展需要解決現存問題。
概念不清。當前互聯網醫療領域有多種名詞出現,包括互聯網醫院、網絡醫院、智慧醫院、云醫院等。醫療信息平臺、互聯網醫療、傳統醫療的網絡服務等服務業態之間概念模糊,業務范圍有區別又有聯系。概念混淆體現出的問題是互聯網醫療的定位不明,就其實質而言,互聯網醫療是信息化支撐下的健康管理和診療活動,需要符合醫療質量和安全的要求。所謂互聯網醫院、云醫院等名詞的不同多是指技術手段和服務領域側重點的區別,但是需要解決的醫療根本問題是一致的。清晰地界定互聯網醫療的概念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建議國家權威機構對此給予明確的界定。
責任不明。當前互聯網醫療的主辦主體不一,包括互聯網公司、醫療機構、地方政府或互聯網公司+醫療機構。醫療服務的責任主體和風險分擔機制不明,一旦出現醫療糾紛缺乏法規參考依據,因此為加強互聯網醫療的質量和安全監控,需要對不同互聯網醫療的主體法律定位、責權利進行限定。
缺乏法規監管。目前已有的部門規章包括原衛生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遠程醫療會診管理的通知》《互聯網醫療衛生信息服務辦法》《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及2014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這些管理辦法和意見需要及時調整,適應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趨勢。同時,移動醫療工具審評、移動醫療行為監管主體和監管范圍確定、政策門檻制定等均不明確。
同時,還涉及診斷醫療行為質量和安全風險,以及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風險。其中,尤其質量與安全是實現“互聯網+醫療”的重要前提保障。由于涉及核心醫療服務,互聯網醫院是否有專業充足的醫藥管理人才和具備資質的專業醫生,線上線下診療活動是否具備科學合理的流程規范,保障醫療安全,都是互聯網醫院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基于目前存在的問題,加強互聯網+健康醫療監管的首要工作是完善互聯網醫療相關法規標準。同時,應明確互聯網醫療的服務范圍,制定互聯網醫療服務標準,清楚定義哪些服務可以高效、安全地以移動、遠程醫療方式開展,哪些類型的醫療服務必須要求醫生面對面問診。
還應制定遠程醫療行業規范指南。目前,我國遠程醫療管理規定僅局限于宏觀政策建議和硬件設置要求,缺乏指導遠程醫療臨床實踐的醫療規范和應用指南。需要依據相關政策法規、臨床專業應用、醫療保險機制,以及社會各階層健康保健的需求等進行歸納分析,同時借鑒國際遠程醫療實踐規范,制定我國遠程醫療實踐規范。
遠程醫療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病人隱私保護問題。在遠程問診之前,醫生必須保證服務的安全性和隱私性與現場問診程度相當。因此需要制定遠程醫療中的患者隱私與信息安全保護規范,對遠程醫療服務通訊平臺進行管理。
此外,互聯網醫療收費標準、補償機制和保險制度也亟待完善。收費標準與補償機制關系到醫患雙方實施互聯網醫療積極性的調動。我們需要明確哪些互聯網醫療服務可以報銷以及相較于現場問診服務的報銷比例有何不同,不同地區、不同醫療機構和不同醫療服務者的服務價格制定、保險報銷管理辦法等需要衛生、物價、保險、電信等多部門協同制定。
針對目前情況,還要做好執業資質認證管理。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療中醫生從業、醫藥電商資質準入、監督管理等尚無標準可循。互聯網醫療最大的風險就是其安全性,如在線為患者看病的醫師是否具有相關資質,自由執業醫師的在線醫療服務風險;另外,還涉及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審核及監管。
新發布的文件最引入關注的一點就是互聯網醫療必須依托于實體醫院。但這不意味著在互聯網醫療機構執業資質方面就可以放松監管,因為雖然互聯網醫院具有前置醫療機構資質,能夠實現收費和醫師多點執業,但互聯網醫院與實體醫院診療服務之間具有顯著不同,如適用的服務范圍、風險因素等,這對互聯網醫院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但同樣需要具備獨立的責任主體能力。
目前,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的合規性要求是實體醫院具有遠程會診服務的資質,如烏鎮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診療科目中包括“遠程會診”項目。以互聯網企業為基礎開展的健康教育、健康醫療咨詢、醫生和患者社區、疾病風險評估等互聯網醫療形式則無明確的門檻要求和監管規范。
這種審核和監管方式已經滯后于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互聯網醫療應用范圍已經從遠程會診擴展到以互聯網為手段為病人提供健康醫療信息、咨詢和診療服務,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工作和管理提供便利等,僅僅在注冊經營范圍中批準遠程會診的方式不足以確保醫療機構具備相關的資質條件。
建議組織國內外專家在《醫療機構管理辦法》《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的基礎上,參考國際規范和國內互聯網醫療實踐經驗,編寫制定“互聯網醫療服務實踐規范”。以該規范為模板,對擬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開展按照機構軟硬件設施評估,確保具備與所提供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相匹配的專業人員、設備、標準操作規范、管理制度、衛生信息化系統、信息安全系統,只有達到規定的要求方可開展特定專業的互聯網醫療業務。
在互聯網從業人員培訓與資格認證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具備行醫資格的醫護人員,在從事互聯網醫療服務之前,應參加權威醫療衛生機構或授權第三方組織制定相關培訓課程,獲得相應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資質證書。互聯網醫療服務人員提供的健康醫療資訊、咨詢和診療服務,應在其執業范圍內。醫護人員在開展互聯網醫療過程中,應根據《電子簽名法》等規定,對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進行審核、管理,對藥品配送流通企業的資質設施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