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智慧城市”的沃土,201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全面開啟“互聯網+醫療健康”事業。包括好大夫、丁香園等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在內,截至目前,銀川市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已達29家,通過各互聯網醫院平臺在銀川備案注冊的醫生總數已達20583名,累計服務患者700多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集群,如何加強對互聯網醫院的監管,保證互聯網醫院線上診療的安全與合法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5月8日,銀川市大數據管理服務局與銀川市衛生計生委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銀川互聯網醫院監管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未來,互聯網診療平臺的運營合規性、醫院資質、醫生信息備案,診療行為中的在線問診、分診、開具處方、會診、病歷書寫、藥品配送等核心業務,都將通過“自動核查預警+人工干預方式”進行實時監督和管控,銀川互聯網醫院監管平臺將通過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實現對互聯網醫院的全過程監管。
據銀川市大數據管理服務局局長王川介紹,銀川互聯網醫院監管平臺是銀川線上監管模式的突破與創新。該平臺結合互聯網診療行為網上留痕特征,從醫療、醫保和醫藥三方面對互聯網醫院業務進行監管。強大的數據覆蓋實現了數據-角色-業務全方位監管,大數據和醫療知識圖譜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醫療行為、醫療花費等內容的自動化智能監管與預警。
其中,事前提醒包括:監管平臺針對互聯網診療平臺的運營合規性備案信息進行實時核對監管,針對各企業管理流程的缺失、遺漏、不符實等信息進行標注提示,對醫院資質、醫生備案、醫生職稱等17項指標進行監控。注冊信息不全或不合規人員出現后,系統將發出主動提示,提醒監管人員把住問題源頭,確保各互聯網診療平臺合規有序地開展醫療經營活動。
事中控制可以做到:針對診療行為中的在線問診、處方、轉診等核心業務進行實時監控,對于處方書寫規則、超量處方、大額度處方、毒麻藥精神藥品限制等46個指標規則項進行實時管控,其中41項指標實現了系統自動預警處理,5項指標需要進行人工干預監管控制。該監管平臺可以對互聯網診療平臺的每一張處方、醫囑進行實時檢查。在開具電子處方時,直接對簽約醫師的身份進行驗證,確保給患者提供服務的醫師和簽約備案的醫師是同一人,避免發生名不副實的診療行為。此外,平臺還能對互聯網診療過程中的業務數據不完整、既往病例不全等問題發出提示,謹防因醫學診斷依據不全引起的誤診漏診行為。
記者了解到,互聯網醫院監管平臺通過記錄整個處方的開立流程和執行人動態,為醫療服務監管提供監管審核,審核結果會實時抽取反饋到互聯網診療平臺。強大的智能提醒服務,可以實時通知監管人員出現的異常醫療行為,從而實現高效、迅捷的在線監管。
事后追溯則包括:互聯網醫院監管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對互聯網醫療機構的在線問診、藥品配送等環節進行監管,通過分析每個環節的數據、痕跡,事后對互聯網診療平臺的診療行為進行全程追溯。
在監管平臺上,記者看到,科室、醫生、用藥情況、診療時間等多個維度的診療行為都納入實時分析。此外,互聯網診療平臺“醫師多點執業備案”業務也可以在監管平臺上開展,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醫師多點執業備案的辦事效率,還起到從源頭管控備案醫師質量的效果。
據悉,監管平臺從2017年年底試運行開始,已對接簽約機構14家,對各互聯網醫院開展了業務數據的全程跟蹤查驗。同時,平臺還對正在申請中的互聯網醫院提供了數據整合的開發調試服務,指導新加入的互聯網醫院完善數據記錄。
銀川互聯網醫院監管平臺上線后,銀川市衛生計生委也將對互聯網醫療機構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監管模式,在事前、事中、事后拉起一張監管網。
近年來,銀川市搶抓“互聯網+”發展先機,以醫療體制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做了許多積極探索。
基于“互聯網+醫療健康”助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建立完善銀川市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平臺和銀川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臺,鼓勵居民用可穿戴設備采集和上傳個人健康信息。實現家庭醫生與簽約居民的服務互動,為簽約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慢病管理、遠程醫療、在線支付等服務功能。建立家庭醫生與上級醫院的支持互動平臺,逐步實現衛生信息資源網絡共享,優化市級衛生信息系統數據整合功能,使家庭醫生能夠掌握簽約居民在各級醫療機構就診信息。建立覆蓋全市各級醫療機構的信息化掛號平臺,實現患者全程轉診和疾病治療流程有效管理。
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助力提升基層偏遠地區服務能力。創新建立遠程專家門診,形成“網上醫聯體”。銀川市以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為試點與“好大夫在線”深度合作,創建機構對機構、醫生對醫生的遠程就醫模式;注冊、備案、開診醫生16457名,其中89%來自全國三級以上醫院,73%為主任、副主任醫師。服務患者568萬人次,其中寧夏、銀川患者分別為41847人次和26579人次。同時,通過構建遠程診療體系,先后成立了寧夏電生理診斷中心、遠程影像診斷中心,提供24小時動態心電圖及DR、CT和MRI的遠程閱片會診服務,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17萬份心電圖報告、遠程影像診斷1.3萬余例。
衛生健康數據互聯互通共享。以居民健康為中心,重點構建以區域衛生信息互聯互通為重點的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以規范基層業務提升服務質量為基礎的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立“公眾健康云”“醫療業務云”“衛生管理云”,打造涵蓋健康管家、社區醫院、二三級醫院、異地大型醫院的健康服務模式。在遵循國際、國家及自治區的相關規范標準基礎上,形成銀川市衛生信息標準體系,現已制定了95個標準數據集,建設了健康檔案庫等核心資源庫以及中心采集交換平臺與接入點前置機管理。以居民健康為核心,實現信息多渠道動態收集,接入了6家市級醫院與全市358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數據,共集成了454萬人次診療信息,形成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動態健康記錄。
到2020年,銀川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將基本完成,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運行趨于成熟,配套政策、標準規范、監管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形成適合都市圈內部的低成本、可復制、高效率、高滿意度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