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碧
(成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成都 610030)
著名的革命老區四川省巴中市是重要的農村勞動力輸出地,農民工眾多,常年保持在100萬人以上。近年來,經濟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因素推動著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業者日益增多,農民工返鄉創業逐漸成為關系巴中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此,本文梳理其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推動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大發展。
1.1 農民工返鄉創業趨勢日益明顯 近年來,巴中市農民工出現“返鄉潮”。2015年,其農民工總量為105.6萬人,外出農民工71.4萬人,較2014年下降8.1%;本地農民工34.2萬人,較上年增長11.8%。2016年,巴中市農民工總量110.5萬人,較2015年增長4.9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73.7萬人,增長2.3萬人,同比增長3.2%;本地農民工36.8萬人,增長2.6萬人,同比增長7.6%。無論是增長數量,還是增長率,其本地農民工都高于外出農民工。巴中市返鄉農民工創業人數逐年增加,2015—2017年,分別為2954人、3589人和4159人,累計達1萬余人。其農民工返鄉創業趨勢日益明顯。
1.2 農民工返鄉創業規模趨于擴大 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雖仍以微小企業為主,但其投資100萬元以上經濟實體的數量以及總投資額均有所增加,創業規模趨于擴大。2016年,巴中市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辦各類經濟實體達1082個,投資總額達42億余元,其中投資300萬元以上的創業項目達425個。2017年,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辦各類經濟實體808個,投資總額達19.85億元;其中,前3季度,200萬元以上的各類經濟實體即達707個。就巴中市各地區來看,截至2017年9月,巴州區農民工返鄉創辦各類實體400余家,其中投資100萬元以上的實體110個;截至2018年3月,恩陽區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達到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00余個;2016—2017年,通江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100萬元以上的經濟實體達400余家。
1.3 農民工返鄉創業領域有所拓寬 農民工返鄉創業一般以種養植業和初級加工為主。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領域不只局限于這2個行業,而是向種養殖、加工、商貿、旅游等多個行業擴展,涉及3大產業。例如,安州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涉及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種植、養殖、工業、商貿服務等行業;恩陽區主要引導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發展線上“農家樂”和休閑觀光農業;通江縣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領域涉及種植養殖、醫療保健、鄉村旅游、服務業、貿易業等行業;南江縣返鄉農民工主要發展現代種養業、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綠色產業、現代服務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等行業。
1.4 農民工返鄉創業平臺已具規模 巴中市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平臺已具規模,主要是創業園區的開發與使用。巴中市各地或依托已有的工業園區,或專門為返鄉農民工打造創業(孵化)園區,努力為其搭建優越的創業平臺。自2015年以來,巴中市建立了置信科技企業孵化器、秦巴電商產業園等12家眾創空間,孵化園區面積18.7萬m2,在孵企業及創業團隊260余家。而且,巴中各地的許多創業園區已經達到國家級規模。通江縣鷹歌葡萄產業園、南江縣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業基地等7家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目錄;平昌縣入選全國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是全省唯一的縣級區域示范基地;通江縣獲批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
2.1 有利于促進其勞動就業的增長和農民增收脫貧的實現 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能解決其自身創業就業問題,且因企業強大的人員吸納功能而對帶動就業具有倍增效應。2016至2018年3月,其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4萬余人。巴中市各地因農民工返鄉創業而實現了勞動就業的大增長。例如,截至2016年11月,南江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2.5萬人就業;2016—2017年,通江縣帶動就業2.16萬人;2017年1—9月,巴州區帶動就業3500人。不僅如此,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業還有利于促進農民脫貧增收。2017年,巴中市215個計劃退出的貧困村實現各引回1個100萬元以上的產業項目,為貧困家庭提供諸多就業機會。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明顯的增收效應,能帶動當地村民開發利用農村資源,促進農村特色經濟產業發展,將傳統農業的單一生產方式轉變為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為農民增收開辟出新的道路[1]。2016年,巴中市的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較2015年增長9.9%,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新增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2.2 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巴中市農村以農業為主,農村工業、服務業比較落后,農民工返鄉創業改變著這一傳統結構。如上所述,巴中市返鄉農民工的創業領域涉及三大產業,這增加了其農村非農產業的比重,從而促進其農村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向三大產業同步發展轉變。同時,新增的農業企業多集中于種植經濟作物、養殖等生產,或進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養殖的復合式生產。這有利于推動其農業產業結構從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向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加養殖業綜合發展轉變。非農產業的增加、農業結構的優化可以加速推進巴中市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促進其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工業化建設。
2.3 有利于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 研究表明,創業與經濟增長關系密切,在宏觀層面,創業者、創業精神和創業行為效果均通過各種機制和途徑促進經濟增長[2]。巴中市地區經濟相對落后,2017年,其地區生產總值(GDP)為601.44億元,占四川地區生產總值的1.63%;其人均GDP為18148元,遠低于四川人均GDP的44651元,更低于全國人均GDP的59660元。而農民工返鄉創業正是促進其地區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據實證研究,創業對中國省級層面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巴中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經濟效益同樣顯著。2016年,其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產值15.2億元。許多農民工在學得技術、積累資本后返鄉創業,形成高層次和大范圍的創業熱潮,推動著巴中市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3.1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創業機會 經濟環境是創業機會產生的重要宏觀環境,經濟增長可以增加創業機會。要促進巴中市的經濟增長以增加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機會,一是促進其農民工返鄉創業重點領域的增長,如種養殖、農產品加工、商貿服務等行業。通過降低成本、技術更新、組織形式優化等途徑,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上述行業轉型升級。二是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巴中市有生態旅游、紅色旅游、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這些特色產業為其經濟增長提供了較大的產業支持。給予各種支持、幫助拓展市場,繼續鼓勵現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創業發展。三是推動某些新興行業的增長,如物流、醫療保健、通訊服務等。這些行業市場廣闊,經濟效益可觀,且農民工進入相對容易。可借鑒經濟更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制訂相關行業的發展規劃,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支持、產業扶助等措施推動這些新興行業的增長。
3.2 提供創業培訓,提升創業主體 創業主體是決定創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創業培訓則是提升創業主體的主要途徑,要為返鄉農民工舉辦多種類型的創業培訓。從培訓進程來看,包括初創培訓、創業輔導、創業提升培訓等;從培訓內容來看,如創業培訓(SIYB)、專業技能培訓、“技能+創業”培訓、電商培訓、企業經營管理培訓等;從培訓方式來看,如觀摩型培訓、體驗型培訓、拓展訓練等;從培訓對象來看,如創業者培訓、企業員工培訓等。同時,要為返鄉農民工實施培訓補貼。目前,四川省設立了返鄉創業專項扶持資金,主要用于組織開展返鄉農民工的各種示范培訓工作。巴中市政府及其區縣政府可對應設置專項扶持基金,加大鼓勵返鄉農民工參與創業培訓的力度。
3.3 完善公共服務,優化創業環境 創業環境是創業的主要構成因素,其優劣決定著創業活動便利程度的高低和創業收益的大小。要優化巴中市的創業環境以方便其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活動并增加其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收益,完善公共服務則是優化其創業環境的有效途徑。一是設立專門的服務小組、提供專業的創業指導服務,如政策咨詢、項目推薦、項目孵化、風險評估等。二是加強部門對接、簡化辦事程序,在用地審批、工商登記等方面實施“一條龍”流程。三是制定優惠政策、降低創業成本,如實行稅費減免、工商免費、創業用地優惠、貸款利率打折、社會保險補貼等。四是完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提高創業平臺,包括整合園區內的創業資源、加大使用優惠、增加服務項目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