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香 朱訓泳
(1南京市六合區農業局,江蘇南京 211500;2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農業服務中心,江蘇南京 211525)
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對農產品的高質量需求上。農業效益的高低,開始由“量”向“質”進行轉變,對農產品的品質以及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合區農村人口14.5萬戶、50.1萬人,現有耕地面積6.12萬hm2,常年糧食種植面積4.93萬hm2、蔬菜播種面積3.13萬hm2。作為南京市傳統的農業大區,六合區正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響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提升都市型農業發展水平。但在進行全面改革中,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因此,針對面臨的發展挑戰,科學制定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把農業從過去的單純數量型生產逐步向高質量方向轉變,通過現代農作技術集成示范,推行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增強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1.1 糧食作物比重過高,農戶豐產不豐收 六合區是南京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區,具有良好的基礎,但在當前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糧食倉儲業虧本包袱較重。在保口糧的背景下,糧食種植業比重較高,糧經比為5.1∶4.9,糧食連年增產,但是難過倉儲關、賣糧關和增收關,農民豐產不豐收。
1.2 常規種植比重過高,特糧特經產業有待提高 受自身科學文化素質的影響,農戶常常互相借鑒,比較信任常規模式種植。針對優質粳稻、富硒水稻、精品花卉、彩色苗木、特種水產等特糧特經產業,僅有少數農業企業采用與農戶合作的“公司+基地”等模式運作,加之受推廣成本所限,具有一定市場風險,造成特糧特經產業比重不高。1.3 農業園區產業雷同,現代農作技術亟待融合 目前,該區農業園區產業水平不高,產業雷同現象較突出,與兄弟區縣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園區內部受招商引資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之間的經營也存在雷同現象,如園區的玫瑰園、鮮果采摘園,全區馬鞍、竹鎮、冶山等5個省市級園區產業發展基本雷同。另外,園區的現代農作技術應用不高,缺乏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積極響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因地制宜推進糧食調結構轉特經,提高產出效益;突出生產布局優化,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以提高供給高質量為主攻方向,重點促進優質稻米和綠色蔬果產業鏈構建;利用農業項目,集中打造“菜籃子”基地,精品特色園藝基地,推進現代農作技術集成示范,力促現代農業向高質量綠色發展。
3.1 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確保農業豐產增收 針對糧食作物比重過高的問題,要積極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持續抓好水稻“秈改粳”推進工作,力爭粳稻種植面積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0%左右。同時,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加快示范、推廣優質食味水稻種植,突出支持南粳系列等優質食味稻米新品種。在南圩地區重點壓縮非優質、不適銷的常規小麥品種,在北部水源條件適宜地區引導種植優質粳稻品種,通過優質優價提高種植效益,確保農業豐產豐收。
3.2 集中打造“菜籃子”基地,發展特糧特經產業 針對常規種植比重過高的問題,要認真謀劃特色種植布局,集中打造“菜籃子”基地,落實省“菜籃子”工程六合區蔬菜生產基地,發展沿西部干線、東部干線和龍池、馬鞍、龍袍蔬菜優勢生產區,重點打造龍池、龍袍等沿滁葉菜基地,馬鞍、程橋等水生蔬菜基地,形成區域特色。以標準化菜地示范方項目為抓手,高標準對集中連片33.33hm2以上蔬菜基地進行設計,嚴格落實市級財政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標準,不足部分建議區財政進行適當配套。發展速生葉菜基地,力爭2018年葉菜播種面積達到2.33萬hm2,產量達到54萬t。依托六合自然資源環境條件和特糧特經產業發展現狀,著力打造沿江鮮食玉米、鮮食大豆特糧特經種植帶,沿滁油菜、草莓特經作物種植帶,北部生態區打造甘薯、雜糧雜豆有機特經作物種植帶,高質量發展特糧特經產業。
3.3 發展精品園藝特色園,樹立園區特色品牌 針對農業園區產業雷同現象,扶持企業申報高效園藝類項目,重點圍繞竹鎮、馬鞍、程橋、橫梁、冶山、金牛湖等園藝優勢區域,按照核定總投資的50%予以補助,用于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優新種苗繁育和“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試驗示范與推廣應用,打造一批設施標準高、科技水平強、質量安全穩、生產效益好的精品園藝特色園。在項目的規劃實施中,以全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層面,要求各個街鎮根據區域地理環境,調整園區的玫瑰園、鮮果采摘園布局,規避產業雷同現象。根據區級統一的高效特色園藝基地建設的方案,加快培育獼猴桃、薄殼核桃、大圣水芹精品特色園藝基地,增加親子游、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特色旅游產業,打造各個市級園區的特色品牌。
3.4 以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為支撐,推進現代農作技術集成示范 針對目前現代農作技術應用不高等問題,要積極開展農業保護補貼示范項目建設,大力推進現代農作技術集成示范。(1)對相對連片的蔬菜園藝種植基地,按照不超過30萬元/個的標準予以全額補助,重點扶持殺蟲燈、性誘劑、生物農藥使用等集成應用;(2)推進農業生產設施裝備升級,對新建“8332”鋼架大棚、連棟鋼架大棚、“兩網一灌”設施等,按照核定總投資的50%進行補助;(3)積極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技術模式攻關,按水稻每個創建點不超過60萬元,小麥每個創建點不超過30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用于專業化服務組織、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推廣等的集成示范,打造一批優質糧食生產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