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泗縣 234300)
強筋小麥是優質小麥的一種,其生產的強筋粉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等食品。目前,我國對強筋小麥粉的市場需求量較大,強筋小麥的市場價格高、種植經濟效益好。泗縣是農業大縣,小麥常年種植面積在12萬hm2左右,通過近年來的發展,優質強筋麥在泗縣種植占有一定份額。做大、做強優質麥產業,對于搞好泗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滿足人民生活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強筋小麥生產要求和品質特點 北緯33°是我國強筋小麥生產的南限,泗縣恰處于其范圍內。小麥開花至成熟期,干燥、少雨及光照充足的氣候,有利于小麥蛋白質和面筋含量的提高。肥力水平高且土壤水分或濕度較低的砂姜黑土適合生產強筋小麥。強筋小麥籽粒硬質、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高,面筋強度強,面團穩定時間較長,延伸性好,強筋粉是生產面包等食品的重要原料。
1.2 生產情況 泗縣地處地處黃淮平原東南部,位于北緯33°16′~33°46′,東經117°40′~118°10′。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99.0h,年平均降水量901.6mm,≥0℃積溫年平均為5642.9℃。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境內土壤肥沃,適于各類農作物生長。小麥是泗縣種植的主要農作物,產量水平在6750~7500kg/hm2。強筋小麥在泗縣有一定的種植面積,以前以皖麥38品種為主,產量較低且種植面積小。當前種植的中強筋麥品種主要是煙農系列,以煙農19為主,輔助品種為宿553、煙農5158,種植面積約3萬hm2,占總面積的25%,產量在6750~7500kg/hm2。多年來,泗縣為促進優質麥生產發展做了大量精心細致的工作,2015年前在執行良種補貼政策上組織專家團隊考察,選定強筋麥品種定為州元9369、濟麥20、連麥2號、煙農19等為主推品種集中連片種植,主要集中在草廟、大莊、屏山、黑塔等鄉鎮,并組織專業技術隊伍指導生產。2015年后,良種集中采購取消后,因煙農19、煙農21品種在泗縣種植表現比較穩定,市場上以煙農19為主要品種。縣農委在劉圩、山頭2個鄉鎮創建2萬hm2的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生產基地,由泗州面粉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協議,定向收購。通過這些措施,泗縣中的強筋麥種植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粗到精,面積一直比較穩定。
1.3 種植效益 強筋麥因其專用性,其價值也較其他大宗作物高,其收購價正常高于其他品種15%~30%,增收2250~4500kg/hm2。
1.4 加工情況 目前泗縣規模以上小麥加工企業12家,正常運行的6家,年加工能力在9.9萬t,其中加工中強筋小麥近8萬t,主要產品為面粉(分不同等級)。銷售渠道為上海、浙江、重慶、成都、宜賓、南京、無錫等地,面粉后續加工產品主要為各種糕點、餅干、面筋、水餃、面包等。
2.1 適合泗縣種植綜合性狀較好的優質強筋品種較為缺乏 近年來,泗縣相繼推廣了煙農21、煙農19等品種,從生產和需求上來看,數量和規模都還不夠,與加工企業需求存在脫鉤現象,能夠真正滿足市場和得到企業認可、達到既高產又優質強筋的優質小麥品種較少,優質強筋產業鏈存在需求倒置現象,即制粉行業與小麥生產的需求創置,制粉行業與食品加工業的需求倒置。不依據制粉企業的需求來進行小麥種植的,這種情況使泗縣小麥面粉的品質長期無法得到提高,同時,制粉行業不是以食品加工企業所需求的指標為生產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泗縣面粉銷售渠道的拓展。
2.2 宣傳指導不夠細致,優質難以做到優價 目前,泗縣強筋小麥與普通小麥“插花”種植的現象較為普遍,加上生產者之間組織化程度低,不能做到專打專儲,優質的品種在種植后沒有達到優質的標準,難以執行優質的收購價格。加之泗縣強筋麥加工企業少,加工能力弱,現在泗縣加工企業加工的強筋麥,實際上是強筋和弱筋混雜加工,造成市場銷售價低,無法形成品牌優勢,所以在泗縣發展緩慢,至今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種植。中強筋麥種植面積徘徊在3萬hm2左右。
2.3 加工龍頭企業帶動與品牌效應不明顯 目前,泗縣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突出的糧食加工產業化龍企業和有效的中介組織,這是制約泗縣強筋小麥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因素之一,產業化經營不奏效,不能實現產銷銜接和優質優價,就不能調動農民發展強筋麥的積極性,優質品種布局、優質技術措施等標準化技術就得不到落實,生產上就無法生產出合格的強筋麥產品。并且泗縣部分企業生產處于半停頓狀態,有的生產設備落后,難以實現高質量加工工藝和高水平指標檢測。泗縣盡管有“中原大帝”“中陸島”“金豐”“君子糧王”“旭峰”“麥香山”等面粉品牌,但除“中原大帝”“旭峰”牌面粉取得省名牌產品外,其他產品勻無品牌,直接影響了市場份額。
2.4 市場服務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能為企業提供充足優質原糧的基地基本沒有,農戶在品種選擇、生產標準等方面不能按企業原糧標準操作。同時,加工企業與農戶在分級收購、儲運方式、產品價格、誠信履約等方面缺乏協調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方的積極性,從而制約了泗縣優質強筋小麥的發展。
3.1 科學布局,區域化規模化種植 根據泗縣土壤條件、地力水平,全縣可分為3大優質中強筋麥種植區:(1)在縣北部鄉鎮如山頭、劉圩、黑塔的中北部、大楊、屏山和瓦坊等砂姜黑土分布區種植中強筋小麥,使用品種為煙農19、濟南17、煙農21等;(2)在縣中南部鄉鎮如草溝、丁湖、墩集、大路口、草廟、長溝、泗城等種植中強筋小麥,使用品種為淮麥29、安農0711等;(3)縣北部砂壤土分布區如大莊、黃圩、大楊和瓦坊的一部分種植中強筋小麥,使用品種為淮麥33、皖麥52、紫麥19等。根據區域的生態類型和生產條件以及市場需求選定主導品種,實行單一品種的集中連片種植,提高強筋小麥生產和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程度,做到“千畝成方,萬畝連片”。主要實現形式為:依靠基層政府和組織,動員組織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行政村或自然村、整鄉鎮為單元,集中開展強筋小麥種植。以充分發揮品種的優良種性,保證品質,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益。
3.2 做好品種選擇及技術服務 通過品比試驗和品質鑒定,篩選出適合泗縣各生產區種植的優質高產品種。同時,加強技術宣傳、指導和培訓,搞好中強筋小麥的產前和產中服務,進一步提高中強筋小麥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
3.3 扶持小麥加工龍頭企業 對農產品進行系列精深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泗縣應高度重視對小麥加工業的扶持力度,力爭3年內扶持2~3個優質小麥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拉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引導企業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檔次,重點發展面條、面包、饅頭、餃子、餅干等專用粉等精深加工品牌,同時引導本地企業發展面粉后續產品生產。按照“公司+農戶+技術”的模式,引導企業與糧農及合作組織發展訂單農業,提高履約率,以穩定本地市場,擴展外圍市場,靠市場拉動加工企業發展,靠加工帶動優質強筋小麥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實現泗縣優質強筋小麥的規模效應與品牌效應相得益彰、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