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鄭 雯* 王洪義 盛云燕 紀 鵬 張 濤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9;2寒地作物栽培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大慶 163319)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競爭正在進一步加劇,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與就業已進入了市場化的時代,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挑戰,也遇到了新的發展機遇[1]。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過程中,社會在呼喚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同時,人們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進一步指出了應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校企合作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2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的有機結合,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3]。2015年5月,國務院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一文中明確指出了現在中國高等教育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教育教學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的不緊密,且與實踐相脫節。隨后教育部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也相應地提出了要以體制和機制改革為重點,探索建立校所協同、校企(行業)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4]。
本研究以校企協同育人為基礎和切入點,重點分析了國內外校企協同育人建設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了適應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特點的“3+1”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尤其通過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類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3+1”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期探索出更有利于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有利于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5]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還滯后于人才市場的需求,培養的人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使得高校和企業供需矛盾相對比較突出,就目前來看,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滿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和企業的要求。而“3+1”校企協作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更加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了解企業技術和行業信息,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進而實現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最終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校企協作的“3+1”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推動了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使課程內容更加先進、應用、實效。
1.2 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6]通過在企業的實踐,學生在企業中吃、住、練,通過實際的生產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和實踐的能力。同時,通過實踐,學生還可以及時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專業理論知識,這樣有助于彌補不足。
1.3 有效促進了產學研相結合,加強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學校的教師通過深入企業,與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進行交流,共同進行科研項目的開發與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7]。同時,通過學校與企業的有機結合和生產實踐的實際鍛煉,教師在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尤其是實踐動手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能有效促進雙師素質的提高,加快師資隊伍的建設。
1.4 有利于企業提前進行崗前培訓 多數企業在進行人才招聘的過程中都會希望對方有一定的工作基礎,工作后能夠馬上上崗,但當前高校的許多畢業生實踐和動手能力都很缺乏[8]。此外,企業在招聘人才后會進行崗前培訓,但一般時間都較長,而且成本也比較高,還會面臨培訓后的人才會隨時跳糟的風險。而目前的“3+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則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能夠積極為企業量身訂制所需人才,實現了就業前就進行崗前培訓,為企業節省了開支,同時還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1 雙方利益關系失衡,訴求不一致,難以找到平衡點和切入點[9]對學校來說,對校企合作的實質和學校辦學的目的意義還完全沒有從根本上進行理解和把握,另外雖然雙方有合作意向,但校企雙方辦學理念上還存在較大的差別,難以協調。有的學校對校企合作投入不足,無法解決學生的交通、住宿等費用,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考慮不多,理解不深,呈消極狀態。而對企業來說,有的企業單方面去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他們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單方面的任務,和他們無關。雖然一些企業也已經認識到人才培養很重要,但是培養人才周期相對較長,同時耗錢、費時、費力,加上人才流動性強,因此,這些企業寧愿去人才市場上去招聘有經驗的人才,也不愿意與院校合作去培養人才。結果造成校企合作進展緩慢、合作雖合作協議多,但實質開展內容少的現象。
2.2 激勵保障制度缺失,評價難量化,檢查考核及激勵措施不到位[10]監督制度不健全,政府背景的專門監督機構缺乏對校企合作的宏觀管理和監督,沒有完善的社會監督機制。高校與企業在雙方合作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的監督和保障上還不完善,另外,在校企合作中的獎懲制度也不完善,國家法律法規只是過多的對不履行義務及違法行為進行懲罰,而唯一的激勵措施就是免稅或稅收優惠,單一的這種激勵方式,使得校企合作力度有限。
2.3 學校積極性大、企業積極性小 現在校企合作往往是學校教師通過個人感情去聯系企業,企業礙于面子和關系不得不接受學生實習,這種合作的生命力是短暫的,也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校企合作關系,如何真正讓學校有熱情,企業也樂意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可能還得從根源進行深入思考,即學校培養的人為什么企業不愿意接受,而企業想真正要接受什么樣的人才,只有將這些問題研究明白了,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加順暢,也更持久。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提出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目標,標志著我校人才培養的方向是應用型人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概念是針對特殊的學術研究型人才提出的,而要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就要以普及教育為導向,以創新為目標,面向基層和生產一線,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我們培養的學生滿足社會需求,這種人才的培養需要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校企協同育人被擺在突出重要位置。近年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在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針對企業需求,提出了“三結合、兩貫通、兩強化”的卓越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化,通過加強實踐環節教育,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尤其在校企協同育人領域,積極探索“3+1”人才培養模式。“3+1”校企合作育人是近年來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通過一些院校前期的嘗試,這種模式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可以大范圍推廣的。這種人才的培養需要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滿足企業需求,因此,校企協同育人的“3+1”人才培養模式,符合學校育人定位,有利于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尤其是農學類專業的人才,具有很好應用前景。但重點是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3.1 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為“3+1”順利開展提供保障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是保證“3+1”順利開展的前提,尤其是必須課程的調整,在前6個學期修完必修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大四時可以到企業去實習。農學類專業是一門季節性很強的專業,學生實習實踐具有季節性,只有教學計劃調整到位,才能保證順利開展實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適當的增加實踐課程比例,有針對性的實施分方向實踐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
3.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有必要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增加案例教學,尤其是結合農學實踐生產的案例教學,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深入了解未來可能工作的企業的實際情況,并產生興趣,形成探索欲望,提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
3.3 建設校企兩方面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為達到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就要求學校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來完成,需要學校和企業有針對性的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高校教師應該多接觸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實踐技能,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指導。而企業教師除了從生產實踐技能方面去指導學生外,自身還應該在理論方面有所提升,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培養學生的質量。
3.4 緊密結合專業,建立穩定實習基地 有穩定長久的實習基地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證,所以學校和企業需要共同努力,從生活、學習、實踐等環節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基礎條件,以保證實踐工作的穩定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