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偲楠
(南票區金星鎮農業站,遼寧 葫蘆島 125000)
氮素是作物體內氨基酸、葉綠素的組成部分。一旦作物缺氮,會使葉片褪綠,顏色逐漸變淡,植株生長弱小,抗病蟲能力差。因此,氮肥是水稻生長發育及籽粒產量形成需要量最多的營養成分,對水稻生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氮在農業生產中往往成為限制產量的主要因素,氮肥施用量一般約占生產成本的40%左右,隨著水稻產量水平的提高,化肥特別是氮肥的施用量也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國水稻氮素利用率卻隨著氮肥用量的增長明顯下降,一般每1 hm2稻田施純氮120~140 kg。據統計,2002年全球氮肥用量是1960年的7倍,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
土壤中的養分特別是氮、磷、鉀等大量營養元素往往不能滿足作物高產對養分的要求。據調查,我國幾乎所有土壤都缺氮,74%的土壤缺磷,23%的土壤缺鉀。因此,施用化肥便成為作物增產的重要途徑之一。
然而,近年來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過分依賴于增施化肥上,過高的氮肥投入或不合理地施用氮肥不僅造成作物倒伏、后期貪青晚熟、加重病蟲害發生和稻米品質變劣等危險,也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和間接地導致了一系列不良環境反應。
氮肥施用量直接影響了水稻生長發育時期的各項生理性狀。一些研究表明,株高的生長發育隨著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葉齡的生長發育隨著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所增加,有效穗數都是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趨勢,千粒重、成熟度則有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趨勢。
多蘗型品種低肥條件下容易取得更多的分蘗,但相對來說無效分蘗增加的幾率也加大。大穗型品種對較低的氮肥施用量不敏感,分蘗發育慢,但有效分蘗率高。多蘗型品種在高產栽培中應以提高有效分蘗率為目標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而大穗型品種則應該減少前期氮肥施用量,增加后期的氮肥施用量來保證每穗粒數是爭取高產的關鍵技術。
一些研究者認為,施氮處理的增產效果主要在于單位面積穗數和生物產量的增加。在高氮水平下,遼寧大多直立穗型品種增產的原因是粒重的增加和生物產量的提高。因此,因地、因品種、因氣候科學合理施用氮肥,是實現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