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黑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遼寧 黑山 121400)
黑山縣做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每年玉米種植面積都在180萬畝以上,隨著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分戶小規模經營越來越不適合現代化生產的需求,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所以農業轉型加速,實行多產業融合和規模化生產經營迫在眉睫。在這個背景下,農業格局逐漸發生重大變化,大量資本涌入農業,農業也開始經歷著房地產業由“分散”向“集中”轉變的過程,農業逐步產業化、集團化。
農村產業格局形成后,將形成兩個分化。一種為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普通小、散、弱的農民將會被土地耕作逐漸“淘汰”,很多人會發現種的地越多,賠的越多,最后放棄土地去打工。另一種則是科學掌握農業發展規律的人,和用老板心態去做農業的人,在這過程中他們掌握了最新的農業技術與最好的待遇獎勵激勵著他們的勁頭,從而獲得進一步發展。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降低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成為當前節本增效的重點。與此同時,栽培技術越來越受社會關注。玉米輕型栽培技術具有省工、省力、節本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安全、解放農村勞動力和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等特點,成為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也促進了二、三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良種良法配套應用實現高產高效。因地制宜選擇適宜自己土質的品種是豐收的基礎。土壤肥沃、保水性好的平整地塊,可選擇高產品種。土壤肥力較低、保水性差的嶺地則選擇抗旱耐瘠薄的品種。另外,要加強密植品種的推廣與應用,遼寧省主推的密植品種有新丹336、良玉99、明玉178、飛天358等。選擇品種應注意:選擇抗逆性好的品種,謹慎跨區域引種。如果土地面積大,為降低風險,盡量不種同一個品種。選擇經國家或遼寧省審定的品種,不要盲從。
目前在遼寧省應用較多。生產上大壟雙行的種植形式有:15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大壟雙行與清種相比,其優勢有:
一是更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氣體交換。因為大壟在行間形成通風道,使風、光、熱量更容易傳送到中部和下部葉片,透光好而下部葉片不易枯黃,光合物質比小壟要多,產量高。另外,改善了拔節到成熟玉米生長條件,有利于果穗的發育形成。由于大行距較寬,田間風速加快氣體交換,增加了田間二氧化碳的濃度,同時田間夜間降溫快,白天溫度高,加大了晝夜溫差,玉米呼吸消耗減少,莖、葉、穗加大,為高產提供保證。
二是利于密植,擴大群體。由于通風透光好于小壟,因此可適當增加株數而增產。如大壟雙行玉米密度由3000株/畝,增加到3500株/畝以上,經實踐證明玉米產量增加10%左右。
三是抗旱耐澇性強。小壟暴露在空氣中的土壤面積大,遇到嚴重干旱時,由于蒸發量大而干旱加重。降雨多時,水土流失大,蓄水保肥差,抗旱耐澇能力小;大壟壟面寬,裸露外邊少,水土流失少,蓄水保肥強,增強了抗旱耐澇能力;另外,玉米植株的營養面積增大,根系損傷少,有利于根深葉茂,生長長勢好。
四是抗倒伏能力強。由于壟寬增加,給玉米根系生長提供了充足空間,使根系的橫向和重向生長有利,增強玉米直立的穩定性;同時大壟上的土壤不易因壓力、風力、雨水沖擊等其他原因而下堆,能保持原來的高度和壟面,對玉米后期生長抗倒伏,起到重要作用。
指種幾行玉米留出1條空行不種的栽培形式,一般以二比空或三比空模式較多,增產效果好。比空特點:增加田間透光率,光照強度平均增加45%左右,最明顯在上午8∶00~9∶00,下午4∶00~5∶00;晝夜溫差加大,由于行間空隙加大,群體受光條件改善,溫度升高快,時間長,夜間下降也快,株間晝夜溫度差異增1~2℃;促進二氧化碳流動,由于存在空壟,促進了空氣的流動,田間風速可增加45%~55%,及時補充二氧化碳;增加種植密度和群體葉面積指數,與清種相比,二比空栽培可增加密度10%,從而增加群體葉面積指數;有效利用邊行優玉米是邊行效應明顯的作物,比空栽培的每行均為邊行,有效改善了光、溫、氣條件,玉米的邊行優勢得到較好發揮。
另外,還有玉米寬窄行栽培模式、玉米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技術栽培模式等,增產效果都非常顯著。近幾年我國在玉米育種與栽培技術方面正在逐步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育種與栽培技術融合了多學科知識技術,使玉米產量與效益都得到了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