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素珍
(江蘇省高郵市送橋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 高郵 225651)
當前水稻病蟲害防治面積在眾多農作物中的比重最大,同時受我國稻區耕作制度、栽培方式變革等因素影響,人們對稻谷高產和優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肥料、農藥等在稻谷生產中過多使用嚴重危害水稻質量。從當前的水稻防治技術應用情況來看,大多采取的是技術措施,忽視了農業措施和生物措施,使得水稻病蟲害問題沒從根本上緩解。
對于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問題可通過水稻種植補償功能、稻田生態系統中的天害、耕作和水肥管理等措施來降低危害。在每個季度,水稻需要至少使用3~4次,使用次數最多不能超過10次。經過對藥物使用的追蹤反饋發現,在水稻生長期使用農藥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各類蟲害,但在一些病蟲的天敵死去之后,某些病蟲害將會變得更加嚴重。為此,在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時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農藥,盡可能采取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結合方式。
從揚州市里下河地區農科所了解到,該所在高郵送橋的試驗基地積極推進使用立體綠色防控技術,不施用化肥和農藥,通過營造生物多樣化環境,結合物理、生理和生物等方法,防治水稻水草和病蟲害,鴨子、錦鯉和龍蝦扮演著重要角色。高郵送橋的試驗基地的水稻秧苗,并不是清一色的綠色,還有其他顏色的水稻,同樣顏色的水稻也會呈現出顏色的深淺變化。依托立體綠色防控技術下的水稻治理不僅能有效防治各類水稻,還使得地區水稻呈現出多樣化的品種。
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設有鴨棚的水稻田,是“稻鴨共作”模式,1畝地配30只鴨子,鴨子是雜食性動物,既吃草,又吃蟲;開挖深溝的水稻田,分為“稻蝦共作”和“稻魚共作”兩種模式,前者1畝田至少可以養50公斤蝦子,后者1畝可以養100尾魚。在“稻魚共作”模式作用下,養殖的魚不僅能吃掉水草,還能吃掉小蟲,減少蟲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江蘇高溫多雨季節正是病蟲害高發期,高郵送橋的試驗基地內還可利用誘蟲燈和性誘劑兩種太陽能殺蟲燈殺蟲,覆蓋稻田面積達500余畝,每到晚上燈就會自動亮起來,吸引周圍的二化螟、稻飛虱等害蟲,并將其殺死,減少農藥使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第一,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種群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應用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種群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針對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不同發育時期,采取非化學治理措施來對成蟲、卵、幼蟲等進行防治,并達到不用農藥的良好防治效果。首先,耕漚滅蛹。在春季,二化螟、三化螟蟬蛹時期,稻田進行翻耕漚田操作能夠消滅70%左右的病蟲,并在這個過程中有效降低螟蟲種群的基數。其次,昆蟲性信息素群集誘殺成蟲。近年,在對性誘劑組分配比的不斷研發下,很大程度提升二化螟、三化螟等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最后,人工釋放赤眼蜂窩寄生害卵,這種技術適合在長江流域進行推廣,綜合防治效果良好。
第二,利用生態工程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技術進行綜合防治。首先,在稻田田邊種植誘蟲植物。實驗證明,在稻田田邊種植誘蟲植物能夠實現對二化螟、三化螟蟲子的匯集,減少蟲害對水稻的影響。其次,防蟲網、無紡布覆蓋阻隔秧苗蟲病。水稻條紋葉枯病、南方水稻黑條萎縮病等病毒性傳染病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稻的產量。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時不僅需阻斷病毒浸染,而且還需嚴格控制農藥使用量。再次,微生物農藥綜合防治稻田瘟病和稻曲病。稻田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殺菌劑是農用抗生素,農用抗生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水稻的紋枯病和稻曲病,從而減少稻田病蟲害問題。最后,養魚稻田病蟲害的防治。養魚稻田在用藥防治病蟲害時應注意農藥種類、用藥量、用藥方法等,確保魚類安全。養魚稻田病蟲害的防治需合理選擇農藥,嚴格禁止使用甲氰菊酯、喹惡硫磷、來福靈、菊馬乳油和醚類、菊酯類等對魚類高毒的化學物質。還需要嚴格控制用藥數量,避免出現藥物過多使用對魚類帶來的傷害,選準恰當的時機施加農藥。養魚稻田安全施藥方法有深水施藥、排水施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