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開
(昆明市農廣校,云南昆明650100)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生活消費及農村社會治理中全面發展和應用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網絡通訊、多媒體人工智能、“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PS)在內的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消費全領域、全流程的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是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需求。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伴隨著農業廣播、電視、電話的發展,農業信息化在德國、美國迅速興起。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稍晚,20世紀70年代末,遙感技術始用于農業;80年代以后實施了包括“金農工程”“農業智能化信息管理與服務工程”、農業“3S”工程在內的一系列項目工程,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截至目前,全國97%的省(市)和80%多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70%的鄉鎮成立了信息服務站,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有效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遙感器檢測系統已實現了對水稻、小麥等大宗農作物及農業資源和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投入運行,部省協同服務網絡已覆蓋到全國,年均受理咨詢電話逾2000萬人次;物聯網技術和溫控技術也在設施農業中廣泛運用并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截至2015年,城市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基本達到每秒20兆比特(MbPs),部分城市達到100Mbps,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達到4Mbps,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發展;農村網民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農村網民2.01億,占比27.4%,互聯網普及率為53.2%,較2015年底提升了2.9個百分點,龐大的網民數量和市場需求極大的促進了農村信息化建設。
總的來說,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在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已有很好的基礎,但縣、鄉、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后。據相關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各級農業部門用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總投資約10億元,僅相當于新建1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資規模,遠不能滿足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近年來,國家加大貧困地區、邊遠山區脫貧攻堅投入,農村信息化建設短板明顯改善,但和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2016年,我國包括家庭農場在內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達到280萬個,其中,農民合作社達到179.4萬家,農業產業化組織超過38萬個,有強烈的信息化需求,具備一定的信息化消費能力。但是全國還存在著上億個分散經營的農戶和家庭,這些分散經營戶信息需求不旺盛,消息消費能力不強,信息處理和有效利用程度低,不利于農業信息化建設。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01億,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11.2%、大專8.4%、高中/中專/技校29.2%、初中37.4%、小學及以下13.7%;另外,還有54.5%的非網民因為不懂電腦網絡,24.2%因為不懂拼音,學歷、學識水平嚴重制約著農村信息化發展。
建立中央、省、市、縣、鄉財政對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長效機制,持續穩定增加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強化績效考核,將農業信息化建設實效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范疇;加大農村信息終端、數據寬帶接入纜線、農業氣象監測站、物聯網等項目的投入,逐步補齊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通過政策傾斜、財稅減免、政府擔保等措施積極籌措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引導市場資本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降低互聯網寬帶及移動通信資費標準,逐漸增加農村家庭電腦擁有量及農村互聯網普及率。
健全法律法規,有效保護農業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投資信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規范土地流轉行為,有效保護失地農民合法權益,擴大農業市場主體經營規模并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加大農業產業化扶持力度,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激發農業市場主體信息化需求,從而帶動農業信息化發展。
發揮農業職能部門優勢,加強對從業人員,尤其是村組干部、農產品經紀人、種養大戶、縣(鄉)信息專業服務人員的信息采集及使用培訓,提高農村信息化利用水平;發揮教育文化部門職能,加強對農村農業勞動者的學歷教育,提升農村網民信息使用水平。
綜上所述,大力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是順應國際國內信息化大趨勢的必然選擇,各級農業部門應抓住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大好時機,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激發農村信息化市場需求,補齊邊遠地區貧困山區信息化建設短板,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