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在黨的十九大之后召開的第一個農村工作會議,也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多年未有,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定決心,釋放了鮮明的重農強農信號。令人振奮,催人奮進。會議深刻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發展目標、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向全黨全國發出了鄉村振興的總動員令。這對于我們認清形勢、明確方向、統一認識、凝聚力量,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勇于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在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中,農民不能缺席,鄉村不能掉隊,農業不能拖后腿。面對新矛盾、新任務,無論是從“三農”發展本身來看,還是從城鄉關系層面來看,都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做好“三農”工作,更加注重城鄉融合發展,更加重視鄉村振興。必須把振興鄉村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大任務,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讓美麗鄉村成為現代化強國的標志、美麗中國的底色,方不辜負所處的新時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這是根本前提。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要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要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績考核機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定位,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首要原則。既要在工作排序上前置,也要在資源分配上傾斜。要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把到農村一線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形成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要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深化農村改革,解決土地增值收益長期“取之于農,用之于城”的問題,讓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農”;要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拓寬融資渠道,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落實好“二十個字”。這是核心要求。產業興旺是重點,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三大體系,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生態宜居是關鍵,要堅持綠色生態導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鄉風文明是保障,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創新優秀鄉土傳統文化,培育鄉土文化人才,推動鄉村移風易俗,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治理有效是基礎,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社會鄉村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好脫貧攻堅戰,讓廣大農民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尊重和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在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建設鄉村的同時,也要設立“防火墻”,防止打擦邊球、搞障眼法,把農民擠出去;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不能“顧城不顧鄉”,也不能“城鄉兩張皮”;要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尊重村莊的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防止出現“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的景象,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
號角已經吹響,征程就在腳下。鄉村振興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堅定信心、咬定目標,真金白銀地投下去,真刀真槍地干起來,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再創新輝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