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會議要求,結合長春市實際,就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相關問題談幾點看法。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推進“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戰略布局,一脈相承,逐步遞進,是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指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為現代農業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推進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從發展邏輯看,是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載體;從發展矛盾看,是打破“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癥結的關鍵手段;從“三農”發展看,是促進農村、農民與現代農業充分銜接,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的有效措施。“三大體系”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重在解決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產品供給效率,提升質量效益;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重在重點解決農業的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問題,提升生產力水平;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重在完善農業生產關系,提升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共同支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體現了現代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有機融合。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農業還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我省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融合不深;農業生產基礎依然薄弱,現代設施裝備應用不足,科技支撐能力仍然不強;農業經營規模偏小、主體素質偏低,千家萬戶的小農戶生產經營方式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競爭要求,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亟待提高。“十三五”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實現更大提升,任務十分艱巨。破解這些難題,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十九大精神,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產業體系的構建,應體現融合的理念,通過產業融合,推動全產業鏈建設,形成對生產和經營的帶動,標志是實現一二三產業同步提升,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我市引進的泰國正大1億只肉雞全產業鏈項目,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在我市建立飼料玉米種植基地22萬畝,年出欄肉雞5800萬只,形成年加工8萬噸肉雞產品能力,安置當地農民就業2300多人,形成了“種養加一條龍,產加銷一體化”完整的產業鏈條,帶動了肉雞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并成功探索出“企業得利潤、政府得稅收、銀行得利息、農民得實惠”的“四位一體”運營模式,有效破解了資本由企業向農民流動的世界性難題,被美國哈弗大學商學院列為典型教學案例。這一實例說明,要通過產業融合來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生產體系的構建,應體現支撐的理念,即用精良的裝備、先進的技術、綠色的生產方式支撐產業發展,標志是實現農業生產力水平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以水田區生產為例,生產體系構建十分關鍵,過去育苗晚、插秧晚、病害重、產量低、收獲期長,原因是基礎設施跟不上,生產手段落后。這幾年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實施大面積飛機航化作業和全程農機化作業,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水稻生產水平持續提升,為構建水稻產業優勢提供了重要支撐。這一實例說明,要通過技術裝備等支撐來促進農業生產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經營體系的構建,應體現合作的理念,即土地經營合作、機械化作業合作、資本合作等,在合作中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標志是實現經營主體發展活力全面提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實行有機銜接。榆樹田豐合作社走土地托管、合作經營之路就是很好的例子。幾年來,合作社通過規范發展、吸納社員入股、擴大托管經營,生產規模越做越大,合作社成員錢也越掙越多,入社社員達到398戶、托管土地達到1.3萬畝,合作社股金達到345萬元。合作社有了錢,為了解決社員后顧之憂,相繼建成兩處“托管服務中心”和一處“養老康復中心”,在拓展產業的同時,延伸了社會化服務,增強了合作社發展活力,真正實現了帶動農戶、聯結農戶、致富農戶。這一實例說明,要通過合作經營來促進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長春作為全省唯一的現代農業建設整體推進市,按照省及我市“十三五”率先規劃大力推進率先工作,已經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果,“三大體系”雛型已經確立,新的發展動能進一步聚集。實踐看,率先的路徑選擇是正確的。下一步,我們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綱,堅持以三大體系建設為主線,在強優勢、補短板上全面發力,對標對表,精準施策,走出了一條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具有長春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一)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重點完成三項任務:一是鞏固產能,做強產業。發揮糧食生產優勢,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鞏固提高糧食、棚膜蔬菜、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產能力,增加綠色優勢農產品供給,到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200億斤階段性水平,肉蛋奶產量達到31億斤,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力爭突破3000億元。二是鋪路搭橋,加快融合。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以五大實驗區為帶動,著力建設中部平原區糧畜生產核心區、半山區結構優化型特色農業生產核心區和長春城市周邊三產融合型都市農業核心區,集中打造一個區域性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在全國率先構建體現糧食主產區特點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成為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先導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三是定制建標,綠色發展。要健全農業與食品產業標準體系,建立綠色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構建全程質量監管和追溯體系,加快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市,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國際合作開發,著力打造東北亞綠色安全食品合作開發示范區。到2020年“三品一標”認證率要達到40%以上。
(二)推進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建設。重點做好“地”與“技”兩篇文章:一是提高土地保障能力。土地是農業之母,現有的黑土地資源,必須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利用好,重點搞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要通過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加大建設投入,實現“規劃一片、建設一片、成功一片”。到2020年高標準農田占比達到60%以上。二是提高技術支撐能力。重點搞好重大增產技術集成推廣應用和全程農機化建設,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作用,實現常規技術全覆蓋,重大增產技術全面推廣應用,到2020年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65%以上,綜合農機化水平達到90%以上。
(三)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重點破解三個難題:一是如何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創新型、專業型新型經營主體,搞好土地確權、“三權”分置,搭建好土地流轉平臺。所有的涉農政策、資金和技術要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真正發揮帶動農戶、聯結農戶、致富農戶的作用。二是如何靠品牌提質增效。利用好我市“中國優質粳米之都”這個金字招牌,做強做響“長春大米”區域品牌,加大對鮮食玉米、鹿茸、三辣、肉牛、肉雞、生豬等品牌整合和提升,打造長春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整體品牌形象。三是如何推動農村金融創新。探索成立長春市農業貸款擔保公司,以新型經營主體為擔保對象,金融部門要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創新貸款擔保方式,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推進多種形式的抵押貸款試點,切實解決農村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
對標對表率先工作,目前看時間很緊、任務很重。政府要強化責任擔當,強力推動發展,具體要做到“四個強化”。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市、縣兩級要強化對率先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組織領導體系,實行一把手工程,加強工作力量,落實縣(市、區)及相關部門率先工作目標責任制,強化督導考核,明確率先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目前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三年攻堅實施意見,準備從2018年初開始組織實施三年攻堅計劃,全力確保率先工作目標任務的如期實現。
二是強化政策扶持。我市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近期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市級財政每年至少安排1億多元的專項資金支持現代農業建設,并設立1億元的現代農業引導基金,通過融資可放大到5億元。同時,建議省里對涉農資金、補貼資金、扶持資金進行統籌整合,打政策組合拳,以大專項、大轉移的方式下達給地方政府,同時下達指導性計劃,讓地方政府從實際出發,根據輕重緩急辦一些群眾歡迎、率先工作急需的事情。
三是強化改革創新。通過抓改革試點、抓機制體制創新積極探索三大體系建設的成功路徑、有效方式,總結建立普適性、長效性的制度成果并加以推廣應用。
四是強化管理服務。要通過強化政府的管理服務職能,把群眾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辦好,比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各類平臺搭建、技術推廣、綠色發展、防災減災、品牌培育、典型推廣等,把這些事情辦好了,率先工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