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山西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山西太原 030012)
新媒體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在感慨“傳統媒體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媒體融合改革勢在必行,單打獨斗勢必會走向消亡。樹立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思維理念,積極探求傳統廣播的融合途徑,對于每個傳統廣播工作者已是迫在眉睫。今年山西農村廣播作為全省唯一一套對農廣播頻率與山西省的“三農”核心期刊《農產品加工》聯動,推出了一系列活動,給農民朋友搭建了更多的展示平臺,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給我們每一位“三農”工作者提出了思考——對農節目的發展之路在哪里?
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支農惠農的力度,全國各地農民的物質水平逐步提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受生活環境、思想觀念、知識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民在我國仍然是一個弱勢群體,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和關注。“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辦,”這是時代賦予農村廣播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宣傳黨的政策、推廣法律知識、為農民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也是農村廣播節目應盡的責任和職責[1]。
農村大市場,可挖掘的商機很多,城市人渴望回歸田園生活,農民需要城市的機遇和資源,隨著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推進,農業、農民和城市的關聯也愈加緊密[2]。據了解,在2017年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山西省參加的農產品企業達到了1 300多家,展出的產品都是來自于田間地頭的“寶貝”,這些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需要涉農媒體聯合發力,助力農產品的發展。山西省被稱為特色農產品大省,作為對農媒體在宣傳推廣農產品上應該有為有位。廣播線性傳播直觀及時,雜志通過版面設計美觀易留存,兩者聯動可以為推動農產品發展帶來銷售商機。2018年山西農村廣播與《農產品加工》雜志聯動,推出了一系列活動,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某品牌礦泉水的廣告說“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而對農媒體完全可以稱為“綠色農產品的代言人”,借助媒體的平臺線上品牌推介、線下體驗銷售,與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通過活動、展會、互聯網、實體店等模進行銷售運營,可以先從“尋找山西特色農產品活動”入手,先與這1 300多家農產品企業建立聯系,然后通過報紙雜志的展示、廣播節目宣傳、聽眾評選,使“三農”媒體在企業中有位置和力量,最后可以達成具體的銷售推廣合作。
2016年5月《中國鄉村之聲》的記者在包括山西在內的12個省區進行了一次的鄉村調查,調查報告顯示,7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業余時間會看電視、聽廣播;這說明,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中,傳統媒體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農村廣播應該成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工具,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主導農村思想文化的陣地。
山西農村有多美,農村廣播告訴你。加大與各地市的聯合是“三農”媒體發展的方向,將各地的農業品牌、秀美風光、地方文化通過“三農”媒體進行展示將會更有特色更具影響力。
2016年山西農村廣播與鄉寧縣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蘋果紅了”大型直播,這次活動得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當時直播間就設在鄉寧的一個果園里,通過與太原直播間的聯動,短短2個小時就為果農賣出了幾百箱蘋果,現場很多果農都表示沒想到媒體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他們需要對農媒體的推廣和助力。
“從農民需求出發辦節目,用農民熟悉的表達方式辦節目,用農民易于接收的渠道傳播節目”。作為傳播“三農”政策的重要平臺,農廣人在辦節目時心里應該裝著農民,眼睛關注農民,行動愛護農民,多走到農村、走進農田,與農民交朋友,讓整個頻率都散發出芬芳的泥土氣息,把根深深地扎進廣袤的大地,把觸角伸向田間地頭,把服務送到農家院里,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傳遞到農民心中,用節目和文藝作品滋潤田野沃土,讓農民喜歡到不離不棄。
“三農”主持人首先應該是對農村、農民、農業有感情的人。熟悉廣播節目的聽眾都知道,并不是聲音甜美就是親切,并不是語言樸實就是貼心,親切和貼心都源自節目的編播人員對聽眾的情感。
“用情主持、用心說話”,站在聽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是山西農村廣播8年來始終不變的原則。參與節目的很多聽眾都是這個社會中的最底層的老百姓,人微言輕,他們渴望有一個說話的平臺,讓他們的煩惱和遭遇有人傾聽,有人分擔,有人理解。節目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農民朋友,成長遭遇悲慘、生活得不到保障又加上文化水平有限,打進熱線常常語無倫次,以自己為中心,不斷宣泄著自己的不良情緒,主持人一遍遍的耐心的開導勸慰、沒有一絲的不屑與煩躁,常常用自己的經歷來勸說聽眾,用真誠的態度感化聽眾,讓聽眾在節目中得到最起碼的尊重,使聽眾通過節目得到尊嚴感,會覺得這個節目是自己的節目,這個主持人是自家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工作,大國之基。農村廣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廣大城鄉聽眾歡迎和需要的廣播頻率[3],山西農村廣播節目在對農宣傳上應當有位有為,與山西省“三農”改革發展同頻共振,創造精彩,彰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