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凌云,詹麗娟,吳文江
(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
河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也是農產品加工大省,在肉、面、油、乳和果蔬五大產業方面優勢突出。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占全國的1/10,已成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2016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計7 779家,實現營業收入2.33萬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29.16%。肉制品、面制品、油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食品產業營業收入占全部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的31.4%。肉類總產量697×104t,居全國第2位;生豬屠宰量1 816萬頭,居全國第4位;面粉加工能力和產量居全國之首;火腿腸、味精、面粉、方便面、掛面、米面速凍制品等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速凍食品占國內市場銷售份額的60%。涌現了雙匯、雛鷹、華英、永達等肉制品企業,新鄉五得利、克明面業、益海嘉里、中鶴、金苑面業、南街村等面粉加工企業,鄭州愛廚、鶴壁淇花、駐馬店懿豐油脂等本土油脂加工企業,焦作蒙牛、濟源伊利、正陽君樂寶、河南花花牛、商丘科迪、漯河佳源、三劍客、南陽三色鴿等乳品加工企業,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科迪食品等速凍食品企業,好想你棗業、金秋果業、二仙坡綠色果業、中沃等果蔬龍頭企業。河南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六成集中在鄭州、漯河、許昌、周口、安陽、鶴壁6個市。
但行業劣勢也很明顯,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加工比例低,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是2.5∶1,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3∶1~4∶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只有67%,發達國家一般在80%以上;產業集中度不高,農產品加工企業呈現“大群體、小規?!碧卣?,規模以下企業數量占85%;精深加工占比低,精深加工僅占全部加工產業的20%。
河南省食品行業快速發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已經跟不上行業的發展速度,隨著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以及河南省六大國家戰略落地,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不論是從結構上、質量上、水平上都無法同國家戰略對食品人才的需求匹配,無法滿足經濟結構調整、行業轉型升級、產業提檔換速的發展要求,存在人力資源供給和產業需求脫節現象[1]。人才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深刻地影響到食品行業內部的結構調整,進而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水平的升級,帶來了畢業生就業難、就業質量差的問題。
要扭轉老牌本科院校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以學術性、綜合性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辦學理念,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差異發展,服務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此,河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國辦發[2017]95號)、《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 (教發[2015]7號)等相關文件,統一思想,確定面向河南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鄭州市主導產業之一的現代食品制造產業。主動聯系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處室,解讀食品法規;支持教師加入食品行業協會學會,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動態;與企業深度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2]。對接思念食品、三全食品、白象食品等知名企業,了解企業人才能力素質需求和技術支撐需求,全面做好校企融合對接,培養應用型人才。
依托農業部大宗糧食加工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冷鏈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速凍面米及調制食品河南省工程實驗室等研究平臺,與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多家冷鏈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科研合作關系,在行業共性技術上進行聯合科技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交流合作。依托河南省肉制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校肉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雙匯、永達、大用、華英、眾品等肉品加工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合作過程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緊緊圍繞行業企業需求,探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創業的途徑,產學研用融合,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立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動態調整課程體系,設置創新教育模塊(含“糧油工藝學”“畜產品加工學”“果蔬貯藏保鮮”“Auto CAD計算機繪圖”“速凍食品工藝學”“方便食品工藝學”)、專業拓展模塊(含“食品科學與工程進展”“食品物流學”“食品添加劑”“功能性食品”“食品專業英語”“食品分離技術”) 和綜合素質模塊(含“農產品加工概論”“食品工藝學概論”),結合地方優勢產業開展相關課程,增加學科與區域產業的融合。針對考研學生和就業學生不同需求,夯實專業基礎,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鍛煉技能,提高素質,為學生進一步發展提供不同的知識支撐,做到學生考研有基礎、就業有技能、創業有能力。
該專業的學生來源有普招和專升本,生源不一樣,評價系統也隨之變化。改變以前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建立以學習過程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學生不必在臨近期末時突擊復習迎接考試。由僅期末對課程知識點試卷考核轉變為增加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運用與轉化的綜合素質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60%~70%,考勤、平時作業及圍繞思考分析題而進行的文獻查閱,獨立思考、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公開答辯等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考核占30%~40%。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學風逐漸建立。
定期邀請已畢業的優秀學生和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給學生作報告,由他們講述公司的人才需求和評價標準,對學生在校學習也有積極作用。每年學校的畢業生雙選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都會邀請行業知名企業高管參加座談會,把脈行業發展趨勢,探討行業企業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素質需求,站在企業的角度上探討學生評價的標準,改進現有的教學評價系統,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和綜合檢驗,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也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抓手。實習前學生和指導教師雙向選擇,結合企業需求或科學研究,商量確定畢業設計的題目,指導學生查閱文獻,理清思路、選擇研究方法,明確課題目的[3-4]。指導學生去相關工廠針對性實習,學生通過在工廠16周的實習,所學知識與實踐已經充分結合,已經基本了解工廠的生產工藝、流程、品控等基本內容,了解工廠的總體布局、建筑類型、機械設備的情況,收集畢業設計所需的資料、數據。實習結束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內容。學生通過實驗數據整理、設計圖紙繪制,掌握相關軟件的使用操作和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交叉跨界融合,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與前提,他們不僅要師德師風優良、知識結構合理、專業技能突出,更能夠知識融會貫通,點撥學生化難為易,引導學生思維發展,由困惑到頓悟,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教師的高素質需要通過專家講座培訓、工廠考察學習交流,實踐鍛煉,問題導向的項目研發、高校進修訪學等途徑實現。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老師近年來攻讀博士學位5人,國外留學7人,企業掛職實踐鍛煉25人次,參與或主持項目研發50多項,能力和技能都得到了提升,知識結構大幅優化。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結合生產實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解答學生困惑,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傳統專業,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教師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緊緊圍繞河南省現代食品制造優勢產業需求,主動適應、融入產業發展,不斷調整辦學思路和辦學理念,動態調整專業課程體系和專業內容,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加大教師隊伍的培訓和培養力度,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還要繼續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多努力,以實際項目為依托進一步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力度,適應現代食品行業的新技術、新應用、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