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平,姚樹萍,王 旭
(1.陜西億農高科藥業有限公司,陜西 商洛 726000;2.陜西省農藥管理檢定所,陜西 西安 710003;)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在促進農業穩步發展及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農藥品種繁多,中小企業在農藥生產過程中,員工要經常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存在的職業病危害隱患也較多。因此,做好職業健康管理,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辨識,采取相應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措施,是加強職業病防治,保護員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1.1 農藥制劑生產工藝 農藥屬精細化工產品,危險危害物質種類多。目前我國農藥劑型主要有可濕性粉劑、可溶性粉劑、乳油、水分散粒劑和微乳劑、懸浮劑、水乳劑等。農藥生產過程為物理過程,主要包括復配、分裝生產過程,不同劑型工藝流程雖然不同,但工藝流程基本都經過混合器混合均勻,在經粉碎、制?;蛏澳?、高速粒子剪切等工藝后,轉入儲料罐,經包裝機進行分裝,成品檢驗合格后入庫。
1.2 職業病危害因素辨識
1.2.1 生產工藝過程中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分類 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3大類:
化學因素:農藥制劑企業生產性毒物主要來自生產過程中原藥、助劑、有機溶劑、成品、半產品或廢棄物等,這些原料多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腐蝕性物質,經常以氣體、蒸汽、粉塵、霧等形式出現或停留在生產環境中,在復配、包裝及化驗員在取樣、樣品配置分析環節中,不可避免地要長期接觸到這些有毒有害物質,極易危害到身體健康。
物理因素:主要有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高、低氣壓等)、在空壓機、真空泵、電磁性噪聲與振動、流動性噪聲與振動及物料運輸時接觸的噪聲。
生物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細菌、寄生蟲或病毒所引起的與職業有關的某些疾病,主要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真菌、寄生蟲等。
1.2.2 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多見于新工人或新裝置投產試運行,或生產不正常時,新工人緊張,老工人在試運行期間也十分緊張;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如安排的作業或任務與作業者的生理狀態或體力不相適應等;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腰背肌肉緊張等;長時間處于某種不良體位或使用工具不合理。
1.2.3 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有包括自然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熱高溫或寒冷低溫,工作場所的微小氣候;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作業空間或作業通道不合要求,如有毒作業和無毒作業場所不分開;工作場所多種職業有害因素同時存在,對作業者健康產生聯合作用;采光、照明、能見度不合要求;廠房矮小、狹窄,設計時沒考慮必要的衛生技術設施,如通風、換氣或照明等。
1.3 有害因素辨識方法 依據各車間生產設備、工藝流程及其布局,生產過程使用的原料、輔料、中間產品等基本情況,對職業病有害因素進行識別。通過識別全面辨識出作業場所、工藝流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確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2.1 建立健全企業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嚴格落實執行《職業病防治法》,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進一步細化《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要求,全面落實《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度》、《職業病危害警示與告知制度》、《職業健康宣傳教育培訓制度》、《職業病防護用品管理制度》、《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及其檔案管理制度》等,從制度、標準上進行約束規范,從而保障職業健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 工藝技術管控措施
2.2.1 農藥生產中有害液體、有害氣體等毒物技術控制 由毒物引起的危害常常是可以預防的,從防止毒物危害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對生產工藝、設備設施和操作等方面進行設計、檢查和保養,毒物的控制對于有害液體的控制主要包括防止有毒物質的泄漏,以密閉代替敞開,生產設備應盡量選用密閉型,作業過程中注意巡視,設備應經常進行檢查維修保養,對易產生泄漏的設備、管線、閥門等要定期進行檢修和維護,杜絕或減少跑、冒、滴、漏,存放有毒物質的帶壓或常壓容器應當密封有效、無泄漏,為應對泄漏應備有應急預案和相應的措施和設施;定期對作業場所空氣中毒物濃度進行監測。
另一方面對作業環境中的有毒物質采取通風、污染廢氣凈化等措施。有條件時應首先采取工藝措施,設置通風換氣裝置降低有害氣體危害的風險,在可能突然泄漏或者逸出大量有害物質的密閉或者半密閉工作場所,要保證自然通風,防止有毒氣體聚集。有毒作業場所設置報警裝置、現場配置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并在醒目位置設置清晰的標識。
2.2.2 生產性粉塵的技術控制 生產性粉塵的職業危害控制措施主要通過改進生產工藝與設備布局,采取局部通風措施等,使生產過程自動化、機械化和密閉化,避免粉塵與人體直接接觸。生產設備應盡可能隔開,各自獨立。生產設備應選用密閉效果良好且帶有除塵設施的設備。對粉碎過程及包裝等存在生產性粉塵危害的工序,應根據需要采取局部通風措施以降低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
2.2.3 設置警示告知標識,提高防范意識 在有粉塵、噪音、有毒有害氣體的場所區域設置警示標識,針對不同危害物質,采取相應的處置辦法,提醒從業人員提高防范意識,佩戴相關勞保用品,設置警示標識“當心中毒”“注意通風”和告知牌,告知牌內容包括職業病危害因素名稱、危險性、儲運要求、泄漏處理、預防措施等。有毒物質和危險化學品區域應設置“當心中毒”警示標識,“佩戴防毒面具”“注意通風”等指令標識和“緊急出口”等提示標識,在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崗位的醒目位置設置告知牌。
2.3 做好個體防護,建立防護用品的采購、驗收、發放、使用和檢查制度 做好作業人員的個體防護措施,在生產操作時必須戴防護用品,如粉劑車間包裝工應有防塵面罩、防護眼鏡、防酸堿手套等;液體制劑配備防護手套、防毒面具、防護鞋等防護用品;在噪聲環境中,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同時加大防護用品使用監督力度,要求作業人員正確佩戴個人防護用品,并定期更換,對不佩戴或不正確佩戴防護用品的人員加強教育,并按制度進行考核。設置必要的衛生防護設施,如設置更衣、淋浴等衛生設施,改善個人衛生防護的狀況。
農藥生產企業為從業人員提供的勞動防護用品,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不得超過使用期限。并必須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勞動防護用品的采購、驗收、保管、發放、使用、報廢等管理制度。督促、教育從業人員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2.4 加強員工職業健康培訓教育 企業應結合自身特點,根據工種及風險的種類,有針對性的做好培訓,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對于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的員工,要嚴格執行上崗前和在崗期間的職業健康培訓,普及職業健康專業技術知識,讓員工能夠對工作環境及危險因素、危險源和隱患辯識,熟悉本崗位生產特點、物料特性、主要危險危害因素、本崗位(裝置)生產流程及職業健康注意事項、本崗位(工種)安全操作規程,并指導員工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嚴格按照作業指導書內容進行操作,讓員工掌握在緊急狀況下必要的應急處理方法,不斷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防范風險能力,保證職業健康管理穩定運行,杜絕職業病的發生。
2.5 做好定期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企業應當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制度,將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工作納入年度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每年至少委托具備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其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進行一次全面檢測,通過檢測可以了解生產場所污染的程度、污染的范圍及動態變化,以標示毒物的程度,是評價勞動條件、完善職業健康管理的依據。
2.6 定期組織職業健康體檢,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 農藥企業應每年制定職業健康體檢計劃,委托具有職業病體檢資質的機構對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員工進行職業健康體檢。依法做好員工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書面向員工告知檢查結果。建立員工的職業健康檔案,通過信息化管理,能夠第一時間準確地把握員工的健康狀況。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及特種作業人員,定期組織進行職業病預防體檢,為職業健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對查出有健康損害的人員及時進行醫學觀察、診斷、治療,或采取調換崗位等措施。
在農藥生產中,尤其是中小企業,職業病危害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企業和員工缺乏職業衛生防護意識,職業健康管理不能落到實處,職業病防護設施不足,或者僅有的職業危害防護設施不能真正起到防護作用,存在嚴重的職業危害隱患,企業若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必須將職業健康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在有效地采取了以上職業危害控制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后,職業危害風險將能夠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企業才能得以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