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海皓
(鐵嶺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遼寧 鐵嶺 112000)
隨著市場對豬肉多元化需求逐年加大、特色豬肉的市場價值逐年走俏,各種地方特種豬的養殖漸漸興起,同時因為散養戶養殖規模小,更換豬種容易,散養戶對特色豬種養殖興趣較大。
此病是由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以7~12周齡多發,小豬發病率約75%,病死率約20%。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雖成年豬發病率很低。病豬的糞便、飼料、飲水、用具和運輸工具都可作為該病傳播媒介,犬、鳥、蒼蠅、老鼠也是此病的傳播途徑。本病持續時間長,經常反復發病,天氣驟變是發生本病的誘因,一旦傳入豬群則很難根除。
開始時食欲減少、沒有精神,先拉軟糞后轉變成拉黃色稀糞,嚴重的1~2天后糞便內會出現大量黏液和出血塊,觸摸豬腹部時豬迅速閃躲,體溫升高。隨著病程發展,發病豬體重降低,厭食、愛喝水、腹部卷縮、行走搖擺、偶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亂無光、起立無力,糞便惡臭并帶有血液、黏液和碎塊,肛門周圍被糞污沾滿,大部分會變得極度衰弱而死,少部分存活下來的病豬經1個月以上的痢疾可自然康復,但也失去養殖價值。剖檢病死豬,如果發現大腸內容物軟或稀薄,且混有黏液和血液;大腸、回盲結合處的黏膜腫脹甚至壞死,覆蓋著黏液和帶血塊的纖維素,剝離黏膜表面可見糜爛。將腸黏膜制成涂片,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到3~5條短螺旋體,可診斷為豬痢疾。
該病沒有疫苗可用,因為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在引進活豬時做好檢疫、觀察,嚴防“帶病豬”進入豬群,豬場管理人員做好防護,不接觸來源不明的外來豬;做好圈舍通風、干燥,及時消滅鼠害、注意防范犬只接觸豬群,糞便及時做無害化處理,飲水清潔。該病治愈困難,一旦發病全群淘汰,徹底消毒清理圈舍,放空2~3個月后再引進新豬。飼養較為密集時,可使用多痢菌凈、林可霉素、桿菌肽等藥物防治,有一定效果。
病原為豬球蟲,傳播途徑為成年豬糞便污染飼料和飲水、土壤或用具后感染仔豬。豬球蟲主要傳播源是糞便,多發在雨水充足、溫度適宜的季節,1周齡至1月齡的仔豬發病嚴重,發病部位多在腸道,特別是空腸和回腸癥狀明顯。
成年健康,但仔豬腹瀉不止、食欲減退甚至廢絕,體重不增長甚至減輕,糞便呈稀粥或水樣,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時可疑似此病,之后采集腹瀉物,添入飽和鹽水,仔細觀察上層漂浮物,如果找到卵囊則可確診。
已感染的仔豬隔離治療,灌服百球清等藥物,飼料中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就算豬體內仍有少量球蟲,也可良性經過自行恢復健康。豬球蟲的卵囊多藏于養殖場地面、磚縫、墻角等縫隙,抓好待產豬和仔豬的環境衛生,保證產房清潔,在產仔空白期清刷、消毒產房和器具,減少球蟲存活空間,新生仔豬盡量初乳喂養以增強體質,幼齡豬舍保持通風、干燥、低密度,食槽和飲水器定期使用高錳酸鉀消毒,糞便及時清理,清理器具專舍專用,防止交叉污染。
病原為有齒冠尾線蟲,分布廣泛、危害性大、抗藥性強,蟲體粗壯,寄生于腎盂、腎周圍脂肪和輸尿管壁等處,仔豬感染此病死亡率較高。仔豬感染此病后生長發育停滯,母豬不孕或流產,公豬基本失去交配能力,當發現豬精神萎靡、脫毛、皮膚有丘疹和紅色小結節,體表局部有淋巴結腫大,嚴重走路左右搖晃,腹部腫大有腹水,可初步判斷該病;接病豬早晨空腹尿液最后一段,靜置沉淀后觀察尿液底部,有類似濃痰一樣的黏稠絮狀物,或者是白色蜂蜜樣膿液,仔細觀察會發現白色圓點,400倍鏡檢可發現線蟲蟲卵,即可判斷感染此病。
肌肉注射左咪唑,用量為每公斤體重7毫克,每頭豬打1針;其次飼料中混入氟苯咪唑,每噸飼料混入30克,連喂5天。健康豬飼料中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增強體質;斷奶仔豬分配到未經污染的隔離間內飼養,飼料中添加驅蟲劑;將運動場地換到光照充足的地方,原場地撒上1%石碳酸溶液,連撒48小時,之后遠紅外線照射24小時,基本可消滅運動場中的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