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人 王 濱

童年,我對水稻情有獨鐘,除了稻香誘人、稻米稀少,還有其他說不清的緣故。那時,我做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夢,常被同伴當作笑柄,有時還受到長者的斥責。然而,一次我把在園田地里插種水稻的夢說出來后,媽媽喜笑顏開,連聲說:夢見水稻吉祥,這水稻是豐收、財運的象征。從此,我對水稻陡生敬重之情。這情,隨著時光的變幻愈加濃重。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到山東出差,聽說泗水大米好吃,我竟專程從駐地乘車三個多小時到泗水購買。可是買到手的50斤大米,在返回的途中,卻被當地工商管理人員沒收了一大半,沒收的理由是大米為一類農產品,禁止在自由市場超量買賣。這件事使我更加渴望家鄉水稻生產的發展,更加關注家鄉有更多的精品稻米產出。
齊齊哈爾亦稱卜奎,是達斡爾語,意為“邊疆”或“天然牧場”,因境內國家級扎龍自然保護區生息繁衍著世界珍禽丹頂鶴,又有“鶴城”之美譽。齊齊哈爾位于東經122至126度、北緯45至48度,居黑、吉、蒙三省區交匯處,東臨大慶市和綏化市,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靠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北與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接壤,距省會哈爾濱市359公里。齊齊哈爾1691年建城,曾作為省城255年(1699~1954年),是1984年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13個較大城市之一。市轄訥河市、龍江縣、克山縣、依安縣、拜泉縣、甘南縣、泰來縣、富裕縣、克東縣,龍沙區、建華區、鐵鋒區、富拉爾基區、昂昂溪區、碾子山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等1市8縣7區,幅員面積4.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61.1萬,是我國北緯47度線以北最大的城市,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工業基地、商品糧基地和畜牧業基地。先后獲得中國綠色食品之都、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際老年友好型城市、中國愛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齊齊哈爾市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沃野平疇,天藍水碧,四季分明,是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理想之地。全市糧食產能穩定在250億斤以上,產量占全省的1/5、全國的2%以上,盛產優質水稻、玉米、非轉基因大豆、高品質雜糧和果蔬,是國家可靠的“大糧倉”。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面積1400余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0%以上。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市場需求、政策導向,加之水稻的產量效益和生產成本、市場價格具有比較優勢,政府和民間對水田、水利設施和稻米加工投入較大,水稻產業在齊齊哈爾市發展較快。特別是2008年市政府下發了《齊齊哈爾市水田開發規劃實施方案》(齊政辦發[2008]69號),旨在通過新建和挖潛并舉、開源和節流并重、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的舉措,加快實施水田開發、扎實推進水稻生產、擴大水稻面積。一系列促進水稻產業發展的措施,切實加快了齊齊哈爾市水稻產業的發展,使基地面積不斷擴大,種植水平明顯提高,加工能力明顯增強,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使水稻產業成為齊齊哈爾市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優勢產業。
從2014年開始,為適應國內外糧食市場新形勢新變化,搶抓黑龍江省加大對水田開發支持的政策機遇,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發展優質糧食生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對2008年制定的《齊齊哈爾市水田開發規劃實施方案》進行了修訂,決定從2014年到2016年在全市實施水田開發三年攻堅戰,進一步擴大優質水稻種植面積。
齊齊哈爾市所轄九縣(市)七區均有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其中,大面積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泰來、龍江、甘南、訥河和梅里斯等縣(市、區)。由于旱改水成效明顯,歷史上齊齊哈爾市作為豆麥產區的種植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水稻已成為全市名列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三大糧食種植品種。20世紀80年代,旱育稀植高產綜合栽培技術在齊齊哈爾市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特別是2008年以來,齊齊哈爾市把加強水稻育秧設施建設作為提高水稻標準化生產和推動水田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支持,全市建設智能浸種催芽車間78處,水稻育秧大棚達到12萬棟,通過推進水稻智能化催芽、標準化、規模化育苗,改變了過去水稻催芽“大缸泡”“炕頭烙”的傳統落后局面,實現了提早扣棚、智能催芽、培育壯秧,為水稻增產、農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加強稻田設施建設基礎上,選用熟期適中的高產、優質、抗病水稻品種。充分利用熱量資源和自然優勢,發揮水稻的分蘗優勢,提高水稻生產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水平,帶動了水稻產量的增長、質量的提高,使齊齊哈爾水稻生產上了一個新臺階。2017年全市水稻面積達到559萬畝、產量304萬噸,分別是2008年的2.7倍和3.3倍,平均畝產由2008年的450公斤提高至540多公斤。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市“三大糧食品種”的17.9%和24.6%。
齊齊哈爾稻米規模加工始于1941年日偽時期成立的“齊齊哈爾糧谷加工業組合”。至今,全市已有水稻加工企業106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0戶,市級龍頭企業32戶。年加工能力615萬噸,2016年實際加工250萬噸。全市水稻年加工能力由高向低排列依次是:泰來縣164萬噸,甘南縣122萬噸,龍江縣115萬噸,市區73萬噸。2016年全市水稻加工企業總產值79.7億元,利稅4億元。
齊齊哈爾市發展水稻產業優勢明顯。一是水資源總量充足。全市有“一江九河”,流域面積大于50平方公里的大小河流280條,大中小型水庫140座,2800處塘壩(蓄水池)。嫩江干流流經境內450公里,過境水量每年221億立方米。全市年均降水量45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通過工程蓄水,為水田提供灌溉。二是有效積溫較高。齊齊哈爾市年有效積溫2400~2800℃,耕作區域大部分分布在嫩江兩岸一、二積溫帶,與五常積溫條件相似,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600~2900小時,土壤耕性好,有機質含量高,耕層容重、總孔隙度、田間持水量、托水作用等指標較好,能形成“良水型”水稻土,不易沼澤化和鹽漬化,科學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形成較大規模的高產穩產水稻田。三是有較好的水田生產基礎。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在不利的條件下創造發展了400多萬畝水田,積累了一些種植經驗,樹立了一些先進典型,為水稻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四是組織化程度較高。近年來,齊齊哈爾市不斷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農民組織化程度逐年提高,為水稻規模化生產經營提供了條件。五是稻米的產品質量和品質較好。由于齊齊哈爾市在水稻種植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能夠充分利用有效積溫和灌漿期晝夜溫差大優勢,使種植的粳稻生產期長、日照充足、米粒飽滿、味道香潤,口感好,品質上乘,并具有綠色、環保、無公害等特點,實為粳稻之冠。前些年,常有我省綏化、五常、延壽,遼寧盤錦等地的一些廠家到齊齊哈爾收購水稻,運回當地加工,貼上當地品牌商標銷往全國。據統計,齊齊哈爾市綠色有機水稻基地面積232萬畝,這為優質大米生產提供了原料保障。1996年齊齊哈爾市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確定為中國首家“綠色食品大米生產基地”,2002年被國家權威機構命名為全國迄今唯一的“中國綠色食品之都”,有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14個,其中,拜泉縣被聯合國工發組織確認為“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有黑龍江省著名商標6枚,2011年“泰來大米”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實現了齊齊哈爾市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零的突破,在黑龍江省僅有的12枚地理標志商標中搶占了一席之地。在齊齊哈爾市現有的大米產品中有25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識,18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其中,查哈陽大米還通過了日本JOA和歐盟ECOCERT有機食品認證。“查哈陽”、“金稻贏”、“嫩晶”、“老東北”、“六合”、“冰玉”、“神石”、“大強”、“1115”牌長粒、圓粒型有機和綠色食品標識大米深受消費者青睞,暢銷省內外市場。六是加工能力迅速提升。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在發展水稻加工業上,開始堅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通過努力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黑龍江和美泰富食品有限公司、黑龍江六水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甘南縣金身農產物流有限責任公司、龍江縣王氏兄弟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為龍頭的水稻加工企業群體,年加工商品大米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04戶,其中2萬噸以上的74戶,5萬噸以上的21戶,10萬噸以上的6戶,20萬噸以上的1戶。
同時,齊齊哈爾市水稻產業發展也面臨許多不利因素。一是一些灌區工程建設滯后。對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的普查還不到位,對地下深水層和淺水層分布情況還掌握得不準確,一些應用工程應該上馬的沒有上馬,應該改造升級的沒有改造升級,應該發揮應有效益的沒有發揮出來,致使水資源分配利用不均勻,水利設施開發利用不足。二是旱改水一次性投入大。旱改水必須以土地集中連片為前提,一家一戶很難推進。目前,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推行旱改水的承包土地、田間整修等投入,每畝需要資金400~1000元不等,資金需求量大。由于農戶自由資金少,加之信貸門檻高、貸款額度低,對旱改水形成嚴重制約。三是一些農民固守傳統的種植習慣。有些地方的干部和農民思想觀念守舊,認為開發水田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生產管理費時費力,不如種植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省錢省事,即使有發展水田條件,也存在畏難情緒,不愿發展水田,影響了水田面積擴大。四是對水田機械了解不多。目前,齊齊哈爾市旱作機械比較多,操作使用較為熟練,但對水田機械了解得較少,一些干部和農民感覺比較困惑。五是水稻種植品種過雜。據不完全統計,齊齊哈爾四個積溫帶種植的水稻品種40多個,僅泰來縣就有將近20個,沒有明顯的主栽品種。種植品種過雜過亂使水稻品質難以得到保證,水稻育苗、插秧、施肥、管理、收獲無法采用統一的生產模式,增加了水稻規模經營的難度,畝效益很難得到大幅度提升。六是大米品牌多、雜、亂。目前全市有127個大米注冊商標,每戶企業從各自的經營利益出發,打自己的品牌、搶自己的市場、賣自己的產品,難以形成合力和整體優勢來抗御市場帶來的風險,如不加以認真規范和整合,勢必對水稻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損失和影響。七是加工企業規模小,加工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帶動力不強,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水稻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目前,全市日處理400~1000噸的企業只有7家,僅占全市水稻加工企業的6.7%;200~400噸的企業只有17家,僅占全市水稻加工企業的16%。其余,100~200噸的企業40家,占37.7%;100噸以下的企業42家,占39.6%。
為了適應糧食供給側改革需要,擴大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打造優質稻米品牌,齊齊哈爾市正在修編稻米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培育推廣適區優質品種,提高水稻品質,加快水利工程建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大米市場建設,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做大做強水稻產業經濟。
幾天前,我又做了一個夢:家鄉的大米走進了中南海;家鄉的大米在北上廣深的大超市成了“搶手貨”,專柜前排起了長隊;家鄉的米廠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稻米油;家鄉的大米品牌整合后,有了中國馳名商標,與五常米同登一個領獎臺!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篤信,齊齊哈爾上下只要不忘初心,堅定信心,扎實推進,不斷創新,緊緊抓住黑龍江大米揚名全國的大好時機,我的美夢就一定會成真!此時,我從心底涌出一種感慨:卜奎城天藍水清,地干凈;鶴城稻質珍品正,俏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