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友 慧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對于民宿的起源,說法不一,通常是指利用經營者自有或租賃的民宅,以副業或專業的經營形式,為游客提供住宿的經營場所,并結合當地特有的人文、自然、生態環境及生產生活方式。在我國一般指的是除常見的酒店、賓館等住宿形式外,其他具有獨特吸引力的規模較小的旅游住宿場所,強調的是主體的特色性,且以村落為單位出現的民宿群落較為典型。
隨著人們旅游觀念的轉變,人們在旅途中尋求更加細膩深入的體驗經歷,體驗民宿主人熱情的服務、當地鄉土文化、回歸自然的心曠神怡,以及參與其中的真實感。
民宿的靈魂是文化,功能是生活,通過個性化服務提供一種舒適而自然的生活方式,景觀為這種生活方式注入溫暖和生機,有庭,有院,有家,為向往自由生活的人提供返璞歸真的住宿環境。
世界文化遺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3年10月17日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被個人、團體或群體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表演藝術,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放棄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那些代表著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質漸漸湮滅在了歷史的邊緣,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1.3.1內容與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文化資源,是一種強調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的活態文化遺產,體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原生態的、真實的文化空間內涵。民宿是伴隨旅游經濟而產生的,作為與連鎖品牌酒店以及其他分散經營模式不同的居住空間產品,民宿的異軍突起在于滿足功能性之上的體驗性,其中包括對于“在地文化”的感知。“非遺”作為“在地文化”的重要內容,保留著形成傳統文化的原生狀態及根源,承載著對民族文化難以言傳的情感和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與民宿的核心理念相契合,讓其在現代化沖擊、商業化影響下,能保留住其原有的土壤和社會環境,進而得到保護和傳承。
“非遺”通過民宿這一載體,或提取象征性符號,運用色彩、肌理、形狀等表現“非遺”文化,或提取理念運用在民宿景觀中,反映其精神、價值、意義和文化內涵。
1.3.2媒介與目的
我國“非遺”的保護主要通過“博覽園”“博物館”和“各類展覽、展示、表演活動”三種形式[2],具有很強的展示性,但缺乏公眾參與性,難以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對“非遺”的深入挖掘,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也有些缺乏合理的保護和開發,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非遺”通過民宿這一媒介集體驗與展示于一身得到保護和傳承,如婺源悅園婺扉民宿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制作技藝引入古宅,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一方面豐富了民宿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入住旅客的文化體驗,另一方面為非遺文化開辟了新的展示窗口,使非遺文化在時代潮流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表1 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中的景觀要素分析方法
符號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代表某種特定意義的標志物。根據皮爾斯提出的符號學“三元說”: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中的景觀要素進行提取,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材質和空間意象構成[3],表1中要素主要是指視覺與空間形態要素。
最典型的平面構成是幾何學語言形式來進行抽象設計,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提取非物質文化中的圖形性符號,如傳統美術、書法及其他遺產中的圖形符號,構成平面或立面結構,如南京云錦紋樣、剪紙圖案。
色彩是由色相、明度和純度構成,民宿景觀中以綠色為基調色,建筑、小品、鋪裝、水體等景觀元素的色彩作為點綴色而出現。如廈門曾厝垵民宿村中的紅磚古厝書寫著華僑遺風,為這里平增了一份懷舊的感覺。
材質是材料和質感的結合,是構成形體的基本構成要素,將中國傳統的竹編、棕編、藤編運用到民宿景觀中,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
空間意象是一種感覺中的環境印象,是景觀的大體形象的構成和空間特征。陽邨·鳴珂里精品文化民宿每間客房根據相對應的手工藝主題命名:草木染主題的叫“蕙風”,木的叫“嘉樹”,陶器的叫“垚樂”,竹的叫“若素”,以新鄉村生活為發展建設目標,結合非遺文化打通水鄉田園文旅一體化,倡導生活模式的有機轉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宿景觀中的應用可采取三種方式:原景再現、提取組合、形式轉換和闡釋深化[4]。
民宿景觀中運用“非遺”文化元素,遵循本真性原則,對“非遺”成果進行展示性保護。
其一,將“非遺”項目通過展示、演出或體驗形式直接呈現在民宿中,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大方面入手,讓參觀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認識了解非遺傳統文化。如傳統音樂、舞蹈、戲曲、手工藝等項目請傳承人或表演者在民宿中直接演繹,如婺源悅園婺扉民宿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制作技藝引入古宅,以傳承人吳錦華講座的形式呈現給游客旅游體驗。
其二,將“非遺”項目以民宿建筑形式呈現。如山東省膠東半島的一種以石為墻,海草覆頂的特色生態民居——海草房,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威海榮成市東楮島村以海草房為民宿建筑,游客在村里住一天海草房、吃一天漁家飯、睡一天農家炕、當一天漁家人,感受海草房質樸古拙的漁家氣息,體驗最原生態漁村的真實生活。
其三,將“非遺”項目與民宿景觀設施結合。以民間書法、美術、傳統手工藝、篆刻為例,保留其造型、材質、色彩、肌理,與民宿建筑外立面或景觀設施結合,如指示牌、雕塑小品、燈、垃圾桶等,傳達“非遺”項目原始精髓,最大程度的保留項目的原汁原味,提升民宿景觀形象和文化內涵,給人直觀感受。
提取“非遺”項目中具有一定特點的元素進行提取與重組。將戲劇的色彩、圖案、形態,制作技藝的工序等通過局部提取的方式與建筑外立面、道路廣場、雕塑小品相結合,進行再組合創造。
將“非遺”項目中平面形式轉換為立體形式,抽象狀態具體化,具體事物抽象化,靜態項目動態化,如提取剪紙、年畫中代表性的圖案,運用不銹鋼板印刷與景墻、擋墻組合展示,圖案得到新的表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太極拳具體在地面鋪裝中;將民俗傳說進行動態化表演。
將“非遺”項目中口頭文學和語言類、儀式習俗類、民間傳說和詩詞歌賦的典型情節闡釋在景觀小品、景墻、雕塑中,讓旅客體會到領略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民族文化的精華。在民宿中“非遺”的景觀表現作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一種方式,引導人們去理解和實踐。在民宿中應充分考慮“非遺”符號與周圍環境的統一協調,只有從“非遺”生存環境、傳承載體、整體理解等方面加以維護實踐,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原真的傳承。
[1]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 杜 艷.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
[3] 特倫斯.霍克斯.結主義和符號學[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 布鳳琴,陳 虹,方李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化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