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柴溫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河南洛陽 471000
女性妊娠時期的免疫力有所降低,因此很容易產生各種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并發癥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嚴重威脅著孕產婦的健康甚至生命。血栓的形成一般為血管中產生淤堵,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孕產婦常會肢體發麻并伴有疼痛,進而發展成為靜脈曲張,甚至潰爛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對于很多孕產婦來說并不陌生,自身血液在高壓的作用下,流動速度改變,因此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產婦若兼患下肢深靜脈血栓,其生產風險會直線提高。對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孕產婦來說,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該文2016年6—12月就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進行了分析討論,現將具體內容匯報如下。
該院2016年6—12月期間總共收治了62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孕產婦,經過入院治療,全部患者均安全生產。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該院檢查,均確定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其臨床反應符合我國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評判標準。②該院闡述了此次調查采用的方法,患者均同意進行剖腹產并簽署了此次研究的調查同意書。③在納入研究前,經過該院相關項目檢查,其均未有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影響該次研究的其他疾病。④非自愿或者患有試聽障礙性等疾病的孕婦不予收錄入組。
現將其按照就診時間分為兩組,分別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31例孕婦。實驗組患者年齡最小為22歲,最大為39歲,中位年齡(26.8±3.9)歲;參照組患者年齡最小為 23歲,最大為 39歲,中位年齡(27.2±3.8)歲。實驗組患者入院時孕周期最小31周,最大38周,平均孕周期(37.2±1.7);參照組患者入院時孕周期最小29周,最大37周,平均孕周期(36.4±1.5)。對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基本信息進行分析,數據呈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以進行分析比較。
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均接受日常產科護理:①時刻保持患者所住病房的日常清潔,為患者提供舒心安靜的居住氛圍。②所有產檢均盡可能不在患者睡覺的時間進行,保障患者睡眠時間充足。③在對患者進行日常檢查時,醫護人員不能因自身操作不熟練等原因耽誤患者時間,影響患者情緒。④醫護人員要監督患者的日常飲食,保證其多吃纖維食品,防止因食大量油膩食品而造成便秘。⑤醫護人員每間隔2 h就要對病房進行一次查房,對患者的各項基本身體情況進行查看,就患者治療期產生的不適感以及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可能導致的并發癥進行檢測和記錄。
實驗組患者在接受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防止下肢深靜脈產生血栓的預見性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醫護人員要指導并監督患者進行深呼吸,至少4次/d。②醫護人員要對護理患者的家屬進行知識普及,尤其是剖腹產后,如何對傷口處進行按壓,從而降低患者術后的疼痛感。③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學習下肢活動方法:第一步,患者雙腳趾關節分散活動,除此之外,還要進行跖屈和背伸運動[1]。第二步,患者主動轉動腳踝部位,足尖下垂,足背向小腿前面拉抻遠離踝關節。第三步,對小腿后面的淺層大塊肌肉進行放松性運動,活動膝蓋部位,屈伸角度不得超過30°。第四步,患者每天要進行1次左右的臀大肌收放運動。第五步,患者平置于病床上,醫護人員助其腿部抬高,高度大約為10 cm,如此反復5次,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要對患者的小腿部進行按摩[2],時間約為5 min。最后,醫護人員要在患者術后2 h內對引領患者進行深呼吸、活動趾關節等運動,如患者仍沒完全清醒,醫護人員則要對其進行雙腿抬高及按摩。監督患者術后運動量由小逐漸增大。
在患者手術3 d和5 d后對其進行超聲檢查,對比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液流量,除此之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問診,就其是否有水腫等情況進行記錄,對兩組患者下肢是否形成深靜脈血栓進行超聲儀檢測。
全部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用(%)率表示,行χ2檢驗,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流量數據用(±s)來體現,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中,無1例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0.00%);參照組中有2例患下肢深靜脈血栓(6.45%)。除此之外,實驗組患者的血流量檢測結果較比參照組更好,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術后3、5 d下肢血液流變對比[(±s),cm/s]

表1 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術后3、5 d下肢血液流變對比[(±s),cm/s]
組別手術后3 d血流量最大值 血流量最小值手術后5 d血流量最大值 血流量最小值實驗組參照組tP 42.2±5.0 30.8±3.4 10.497 4<0.05 40.2±5.1 27.6±3.8 11.030 4<0.05 37.9±7.7 28.2±6.7 5.291 2<0.05 36.2±5.8 26.9±7.6 5.416 1<0.05
孕產婦作為特殊群體,非常容易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其發生原因通常為血液在靜脈端流速過慢使得血管中積存了血凝塊從而造成血管堵塞。不少孕婦在孕期還會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這大大提高了產婦分娩時的風險,患有此病的產婦血液中會積聚更多的凝血因子,從而更容易產生血栓。再者,孕婦生產后活動量大大降低,血液流速緩慢,種種原因使得孕產婦成為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發群體。該文就如何防止孕產婦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了探討,并對預見性護理的具體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在該次調查中,進行了預見性護理的實驗組患者中,無1例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0.0%),而參照組患者中則有2例(6.45%),實驗組患者術后3 d的血流量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別為(42.2±5.0),(40.2±5.1)cm/s;對照組為(30.8±3.4)cm/s和(27.6±3.8)cm/s;實驗組術后5 d血流量最大及最小值分別為(37.9±7.7)cm/s 和(36.2±5.8)cm/s,參照組為(28.2±6.7)、(26.9±7.6)cm/s,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結果具有可信度。
綜上所述,對妊高癥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效果顯著,不但保障了患者的身體健康,還使得醫護關系更加和諧,值得進一步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