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童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中醫院骨傷科,江蘇泰州 225500
骨折是指在外傷或病理作用下導致的骨完整性破壞和連續性中斷,根據骨折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可以分為單純性骨折和復雜性骨折[1]。在臨床上,下肢嚴重復雜性骨折比較常見,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損傷引起,表現為骨折粉碎且骨折移位明顯[2],需要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干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都是常見的治療下肢復雜骨折方法,該文2012年5月—2017年5月將針對2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對比,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的92例下肢復雜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為交通事故、砸傷、壓傷、跌傷等導致骨折,且符合下肢復雜骨折的診斷標準。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6)和對照組(n=46)。其中,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33.38±11.47)歲,骨折類型:脛骨近端 12例,脛骨下段14例,股骨近端7例,股骨遠端9例,股骨頸4例。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33.63±10.52)歲,骨折類型:脛骨近端 13 例,脛骨下段15例,股骨近端8例,股骨遠端7例,股骨頸3例。
對照組制定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方案,具體操作:在骨折部位做手術切口,剝離骨膜,暴露骨折端,進行復位并使用鋼板內固定。觀察組制定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案,具體操作:對骨折部位采取牽引消腫治療,進行硬膜外麻醉,進行消毒止血,做好骨折線標記;采取C臂X線確定復位情況,在手術切口處插入固定鋼板,檢查骨干位置與鋼板對位,確認無誤后鎖定螺絲固定;進行常規切口清理、止血、縫合。所有患者術后均采取消腫、抗感染輔助治療,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鼓勵患者活動下肢。
治療10 d后,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評估,治愈:體征消失,下肢功能恢復正常;良好:疼痛等癥狀緩解,患肢縮短,下肢功能受到一定影響,對位良好;無效:體征無明顯改善,恢復效果較差;良好率=治愈率+良好率。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恢復時間等。
采取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經過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恢復良好率95.65%,高于對照組80.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效果對比[n(%)]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切口長度、愈合時間、失血量等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手術時間(min)切口長度(cm)愈合時間(d)失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tP 54.29±9.07 52.37±8.95 1.022>0.05 6.38±1.22 16.24±3.33-18.857<0.05 10.73±3.56 16.93±4.12-7.723<0.05 61.48±9.24 155.37±30.79-19.809<0.05
下肢復雜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損傷病,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工傷事故等原因導致。在全身骨折中,下肢骨折占比較高,主要骨折部位為脛骨和股骨[3]。下肢骨折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還可能造成患者縮短、關節功能下降等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4]。
下肢復雜骨折通常表現為粉碎性骨折,游離碎骨較多或骨折位移較大,通過手法復位效果較差,不能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同時,復位后穩定性也不理想,因此,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案處理,例如切開復位內固定、切開復位外固定、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等,該文將對比切開復位內固定與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的治療效果。
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式,需要切口骨折部位,暴露骨折端進行鋼板固定,對患者創傷較大,且容易引發感染,術后恢復速度較慢,對患者的下肢功能影響較大。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恢復良好率95.65%,對照組恢復良好率80.43%(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和愈合時間更短,失血量更少(P<0.05)。提示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在下肢復雜骨折方面優勢明顯,不僅恢復情況良好,并且恢復速度快,能夠減少患者的手術痛苦,保護骨折部位的骨膜和軟組織,維持患肢的正常血供,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此外,在呂志強等人的研究中發現,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術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骨折不愈合、感染、畸形、骨髓炎等并發癥明顯減少,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對比差異顯著[5]。
綜上所述,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比,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下肢復雜骨折效果更加顯著,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