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虎
金塔縣祁連社區衛生站骨科,甘肅酒泉 735300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醫學的發展相互融合,關系密切。醫學界在很多的疑難雜癥的治療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這些突破性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靈活應用密切相關。目前,踝關節融合術在應用上的主要問題,在于降低手術的創傷率和并發癥率,提高踝關節的融合率等方面做的不夠完善[1]。腓骨支撐輔助外固定支架行踝關節融合術是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也是當今醫學界一種新型的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有效治療方法,它的主要優勢表現為具有顯著的緩解疼痛,矯正畸形等作用。該文主要針對該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之間收治的53例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予以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該文中的研究對象選取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一共選取了53例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男性病例12例,女性病例14例,平均年齡為(38.87±26.33)歲;對照組男性病例14例,女性病例13例,平均年齡為(39.23±25.11)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踝關節融合手術前兩組都要對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攝取踝關節以及周圍部位X光線片,再對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進行麻醉。對照組采取傳統的關節融合術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腓骨支撐輔助外固定支架行踝關節融合術進行治療。觀察組并于手術后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2]。醫生要密切地關注兩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的術后恢復狀況,并且進行相互比較,評價分析這兩種治療方法的優劣。
手術后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踝關節的功能,恢復效果良好,并未出現感染等狀況,則為有效;術后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踝關節的功能沒有得到康復,依舊無法進行活動,甚至有病情加重的趨勢,并且出現不良反應,例如過敏,感染發炎等,則為無效。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結果表明,對照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的有效率為70.37%,觀察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的有效率為96.15%,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顯然高于對照組,表示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實驗數據顯示,對照組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在住院天數、臨床癥狀消失天數上明顯長于觀察組,表示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臨床癥狀消失天數的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臨床癥狀消失天數的比較[(±s),d]
組別疼痛畸形 住院天數觀察組對照組P 15±12 25±14<0.05 16±13 28±13<0.05 21±17 32±19<0.05
目前,醫學界對于創傷性踝關節炎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例如,踝關節融合手術的創傷率以及并發癥率一直都比較高,踝關節的融合率卻偏低。創傷性踝關節炎是一類比較多發常見的骨科病癥,它的主要治療方式就是踝關節融合術與踝關節置換術[3]。踝關節融合術與踝關節置換術相比,踝關節融合術能夠更好的減少疼痛,矯正畸形。因此,醫學界將踝關節融合術作為嚴重踝關節炎進行治療的標準術式。踝關節融合術比較常見的固定方式為外固定支架法,環鋸法等[4]。踝關節融合術的不愈合率比較高,與該手術方法的固定方式有一定程度上的關系。腓骨支撐輔助外固定支架行踝關節融合術是一種具有良好治療效果的踝關節融合術,它能夠有效的避免以前的踝關節融合術所存在的各種弊端,能夠更加完善地達到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效果。因而,腓骨支撐輔助外固定支架行踝關節融合術是現今醫學界治療效果比較好的一種治療方法。
對照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采取了傳統的手法治療方法治療進行治療,觀察組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采用了腓骨支撐輔助外固定支架行踝關節融合術進行治療。觀察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的踝關節及附近部位疼痛,畸形等癥狀的消失天數以及住院天數都明顯比對照組短很多。觀察組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治療的有效率也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采用腓骨支撐輔助外固定支架行踝關節融合術,該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康復時間短,治療效果佳,并且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病愈周期過長,治療效果不及觀察組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理想,而且還出現了不良反應,病情反而有加重的趨勢。故而,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好。
綜上所述,腓骨支撐輔助外固定支架行踝關節融合術在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方面,具有極佳的臨床治療效果。它與創傷性踝關節炎的傳統手法治療方法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