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平,趙靜
1.山東省泰安市第四人民醫院麻醉科,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省泰安市第四人民醫院外二科,山東泰安 271000
脛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科急癥,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但是手術麻醉是目前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這關系到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臨床上常使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但是麻醉效果一般。股神經阻滯麻醉具有痛苦小、操作簡便、費用低、并發癥少、安全性高以及幾乎沒有禁忌證的優點。為了提高脛骨骨折內固定術的治療效果,該文中對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脛骨骨折患者進行麻醉,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頸骨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數字抽簽法分為兩組,每組患者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5.2±2.7)歲,體重 45~90 kg,平均體重為(63.8±10.2)kg,手術時間 40~120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72.3±11.3)min,觀察組患者中男 12 例,女 18 例,年齡 39~77 歲,平均年齡(57.2±2.9)歲,體重 45~90 kg,平均體重為(64.1±10.1)kg,手術時間 40~120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73.5±11.1)min,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分析比較。
術前所有患者肌肉注射0.08 mg/kg咪唑安定,建立靜脈通道。對照組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選擇L3~4間隙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依次注入3~5 mL 2%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溶液10~15 mL。觀察組進行股神經阻滯麻醉,稍微分開患者兩腿,在患者股動脈約0.5~1.0 cm處采用5號針頭進行垂直穿刺,緩慢前行,針尖越過深筋膜有穿透感,回抽無血,可給患者注入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溶液10~15 mL,同時用2~10 mL混合溶液在穿刺點做扇形阻滯。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優(0~2 分)、良(3~4 分)、差(5~10 分)。 優良率為優+良。記錄兩組患者的麻醉維持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該次研究選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展開 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展開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鎮痛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者麻醉維持時間為(503.5±119.4)min,對照組患者麻醉維持時間為(352.4±90.2)min,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發生惡心的2例,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發生惡心的5例,嘔吐的2例,尿潴留的12例,發生率為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脛骨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臨床上對脛骨骨折術中常使用連續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或單一硬膜外阻滯麻醉,可以不同程度的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動力學進行改變,減少并發癥,若患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礙、腰椎畸形、強直性脊柱炎、心功能差、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等患者則以上麻醉方法受到限制[1],一般改為靜脈復合麻醉或全身麻醉,但是手術風險較高,術后并發癥較多,增加了術后護理的工作量。股神經阻滯麻醉具有操作簡便,對患者身體功能影響較小,管理簡單,幾乎沒有禁忌證的特點,應用范圍較廣。近年來,在臨床上使用較為頻繁。股神經阻滯麻醉只需要對患者小腿內側面的皮膚進行麻醉就可進行手術,降低了手術的費用,也為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安全性。相比于椎管內麻醉,股神經阻滯麻醉還減少可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延長了麻醉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2]。該文中對該院收治的80例脛骨骨折的患者采用股神經阻滯麻醉和連續硬膜外麻醉,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鎮痛優良率為92.5%,對照組患者的鎮痛優良率為8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股神經阻滯麻醉對于脛骨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來說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復。觀察組患者的麻醉維持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減少了對患者的二次麻醉注射,減輕患者的疼痛,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將股神經阻滯麻醉應用于脛骨骨折內固定手術中可以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脛骨骨折內固定手術的患者采用股神經阻滯麻醉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減輕患者的疼痛,延長麻醉維持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