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吳興球,廖秋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沭陽醫院骨科,江蘇宿遷 223600
創傷性踝關節炎是屬于關節軟骨增生、軟骨退化變性和骨化類疾病。創傷性踝關節炎癥狀表現為:關節疼痛等[1]。也是導致下肢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運動過量、超出人體承受承重界限、人體遭受到外傷以及承重失衡等原因引發此病。休息可以緩解隱匿發作、持續鈍痛。通常狀況下,高發群體主要表現在青壯年群體[2]。目前,對此病的治療,醫學臨床上早期采用藥物治療法治療,晚期采用手術治療法治療。為進一步探討效果,該次研究以該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確診為創傷性踝關節炎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觀察對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展開踝關節融合治療的療效,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納入該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確診為晚期創傷性踝關節炎的患者。男10例,女30例,6例病發因素表現為踝關節不穩,繼發20例踝關節骨折、其余14例病發為其他因素。年齡26~46 歲,均值(35.2±10.8)歲。
為了方便手術,醫護人員應使患者采取側躺手術床,放置沙袋于患者踝關節處[3]。先作切口于患者腓骨下段外側沿著下緣弧向外踝方向行8~9 cm處,張開腓骨肌,剝離骨膜下的腓骨顯露踝關節,對其切斷腓骨;然后,脛骨骨膜作縱向切開,剝離骨膜下的脛骨,對病灶清除,作好進行切除新增長的滑膜工作,對距骨上端兩關節面的軟骨以及脛骨下端進行清除,腓骨的內側面進行鑿粗糙,并修復脛骨外側與腓骨骨糟的面積大小一致;再次,對原本帶有畸形的腓骨進行糾正,并復位腓骨,并且使其嵌入脛骨與距骨骨髓內,加壓踝關節,檢查踝關節距脛面的接觸程度,對腓骨干進行固定在脛骨或者距骨上;最后,將殘余間隙使用刮下的松質骨進行填充完整,對其引流和止血,進行縫合。
根據《踝-后足評分量表》,對患者手術前后踝-后足展開評分,比較患者疼痛、自主活動和功能情況、踝-后足穩定性、后足活動、地面步行、前后活動、足部對線等的分級以及評分,分4類來表明治療效果:評分高于90分為優、評分高于75分為良、評分高于50分為一般、評分低于50分為差[4]。計算,良率+優率=優良率。比較分級以及評分。疼痛:無疼痛評分46分、輕度32分、中度20分、重度0分;自主活動和功能情況:不受限評分12分、受限娛樂活動8分、嚴重受限0分;踝-后足穩定性:穩定評分10分、不穩定0分;后足活動:正常(76%~100%)評分 6分、中度受限(25%~75%正常)6分、重度受限(<25%)0分,地面步行:不困難評分6分、有時困難3分、困難0分;前后活動:正常(≥29°)評分 1 分、中度(15°~29°)6 分、重度(<15°)0 分;足部對線:優:跖屈足、正常排列踝-足評分10分,良:跖屈足,無癥狀,成角排列踝-足5分,差:非跖屈足,有癥狀,嚴重對線排列踝-足0分。
該次研究中相關數據的處理通過SPSS 20.0統計學學軟件進行,以[n(%)]來對計數資料進行表述,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0例患者手術優良率為93.2%。術后無并發癥,隨訪手術1年后,40例患者骨性融合率98.64%,踝-后足質量評分為(77.74±10.15)分,優于術前評分(26.0±5.85)分,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較疼痛、自主活動、穩定性、自后足活動分級與評分

表2 較地面步行、前后活動、足部對線分級與評分
表2中足部對線,優是指:跖屈足,正常排列踝-足、良:跖屈足,無癥狀,成角排列踝-足、差:非跖屈足,有癥狀,嚴重對線排列踝-足。評分高于90分為優、評分高于75分為良、評分高于50分為一般、評分低于50分為差[3]。計算公式采用,良率加上優率等于優良率。
人體的全身重量的支撐需要踝關節的支撐,人體活動、伸展下肢的穩定離開踝關節的支撐將無法進行運動,這說明踝關節對人體而言相當重要。目前,對此病的治療,醫學臨床上早期采用藥物治療法治療,晚期采用手術治療法治療。根據患者實際的病情與機體軟組織特點,踝關節融合手術采用外側入侵方式,選取脛骨下端前方骨質以及膝骨下肢作為材料進行植骨,可有效的促進骨質融合,也可使連接的膝骨與脛骨快速穩定[5-6]。同時,術中加壓踝關節,可以起到骨質進一步的融合,促使骨質融合尤其穩定,能預防畸形足內翻等并發癥,能提高患者恢復情況。此次研究中,40例患者手術優良率為93.2%。術后無并發癥,說明踝關節融合手術治療療效顯著。隨訪手術1年后,40例患者骨性融合率98.64%,踝-后足質量評分為(77.74±10.15)分,優于術前評分(26.0±5.85)分,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踝關節融合手術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的促進患者骨質、骨性的融合,可提高患者恢復踝-后足的穩定性,并且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綜上所述,創傷性踝關節炎使用踝關節融合手術治療臨床效果明顯,能夠有效的促進患者骨質、骨性的融合,可提高患者恢復踝-后足的穩定性,并且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傷口感染與神經損傷等較嚴重的并發癥少,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