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武威市人民醫院骨一科,甘肅武威 733000
全膝關節置換是臨床老年患者常用的術式[1]。其適應癥為骨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由于常規護理遵醫囑采取圍術期護理措施不能幫助患者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容易造成并發癥發生率增高,也容易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負擔[2]。該次擇取112例全膝關節置換患者展開研究,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其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希望能夠為臨床患者的護理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收集的112例全膝關節置換的病例資料來自于該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患者,而且在研究當中依據隨機數字法的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56例患者,女患者29例,男患者27例;患者年齡 56~78 歲,平均(67.83±8.26)歲;疾病類型中骨性關節炎2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9例,創傷性關節炎16例。56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6例,女30例;疾病類型中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創傷性關節炎分別為22例、17例、17例;年齡在55~79歲,平均為(68.26±8.34)歲。對照組基本資料與實驗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采取常規治療,包括術前檢查、體征監護、健康指導等。實驗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①住院當日:幫助患者選擇合適床位,不能將其與感染傷口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除了指導患者及其家屬了解醫院規章制度,還要告知其檢查時間與注意事項。對患者實施血糖、血壓、并存病與用藥史等入院評估,了解其活動能力、皮膚完整性、假牙、松牙等情況,篩查有無誤吸、壓瘡與跌倒等風險。了解患者飲食喜好,并評估其營養狀況。行家居評估,給出合理的建議,如凳子、座廁的選擇等[3]。②住院第2天:協助患者完成術前相關檢查,認真填寫術前準備單,并發放關節置換術宣教手冊。向患者介紹成功案例,指導其體位訓練、踝泵動作、床上大小便、深呼吸與直腿抬高訓練。在疼痛宣教中幫助患者掌握注意力轉移的方法與技巧,遵醫囑為其使用鎮痛藥物。常規皮膚準備,應用肥皂水對患肢進行清洗,腳趾用乙醇刷洗,修理趾甲,術前洗頭洗澡。在禁食時間掛禁食牌通知。③手術日:將監護儀、手術床、吸氧與急救物品準備好,對病房進行徹底消毒。常規處理尿管、引流管,對骨突、麻醉穿刺電、受壓部位皮膚、患肢皮膚完整性等情況進行檢查。加強體征監護,維護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將患肢抬高,懸空腘窩,對膝關節持續冰敷,協助踝泵動作,予以肌肉按摩。對肢體腫脹情況進行動態觀察,同時測量小腿周徑,針對差異2 cm的患者2 h記錄1次,并告知主治醫師。維持引流通暢,對引流量、性質、顏色進行記錄,統計輸液量與尿量。在鎮痛后觀察藥物效果與不良反應,及時處理不適。取半臥位進流質食物,避免食用產氣食物。禁止頻繁探視,加強手衛生監控,以免出現感染。④術后護理:實施助床上浴、臥位指導、口腔護理等常規措施,對患者脈搏、體溫與血壓進行測量。遵醫囑應用抗凝藥,觀察切口敷料滲液與肢體腫脹等情況。抬高患肢,指導患者股四頭肌舒縮與踝泵動作,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建議飲水2 000 mL/d。盡早將尿管拔除,對患者膀胱功能與活動能力進行訓練,指導其循序漸進的床邊座椅、離床活動。安排專人協助患者應用助行器,避免摔倒。指導患者模擬空間練習步態與上下樓梯,在出院前錄影行走步態、膝關節屈伸活動度,并發放出院宣教手冊。
觀察兩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如下指標:①護理滿意度。②并發癥發生率:指便秘、關節腔積液、尿潴留、延遲愈合與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配對設計的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n(%)]描述,計量資料以(±s)描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相比,實驗組56例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并發證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析[n(%)]
在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創傷性關節炎等多因素引起膝關節畸形、活動受限、腫痛后,很多病程長的患者保守治療無效、生活質量差、情緒差[4]。目前,全膝關節置換技術非常成熟,在上述疾病治療中療效顯著,但是患者對手術知識與醫生技術水平持有懷疑態度,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差,容易出現手術相關并發癥[5-6]。該研究顯示,給予全膝關節置換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同時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