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平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河南洛陽 471000
在骨科疾病中,較常見的為下肢多發性骨折。通常情況下,患者骨折后由于大量失血和微循環灌足不足,會致使多器官功能異常和代謝紊亂,從而引發休克反應。若不能采取治療措施,會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有學者指出,臨床護理干預可以使搶救成功率進行提升[1]。鑒于此,此研究分析下肢多發性骨折合并休克急診室護理措施及效果,選擇該院自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下肢多發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62例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抽取的下肢多發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62例,其入院時間為2015年8月—2016年8月。其后依據患者患者來院就診時間均分兩組,即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下肢多發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各31例。實驗組中,男性患者的例數為24例,女性患者的例數為7例,最大年齡為71歲,最小年齡為18歲,年齡跨度經計算后為(46.97±10.23)歲。參照組中,男性患者的例數為22例,女性患者的例數為9例,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20歲,年齡跨度經計算后為(46.87±10.30)歲。利用統計工具對兩組下肢多發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檢驗,組間檢驗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自愿參與實驗調查后均將知情同意書簽署。
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患者則實施急診室護理措施,具體流程為:評估患者的創傷:通常情況下,患者下肢多發性骨折的搶救最佳時間為30 min內。因此,在對患者休克癥狀進行糾正的同時還需評估其創傷位置和出血情況。快速的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并將具體情況進行記錄,在此期間需將患者搬動次數盡量減少。將患者的出入量進行記錄,并對尿液的顏色和性狀進行觀察。評估患者是否出現心肺功能衰竭,同時對患者的血壓進行觀察[2]。休克護理:①讓患者呼吸道保持通暢狀態。確保患者處于平臥位,并及時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若患者處于昏迷或表現出舌后墜需利用舌鉗夾出,依據患者的病情選擇插管方式,必要時實施切管切開處理。②吸氧。予以患者氧氣,并將其缺氧狀態進行改善,確保氧流量參數維持在8 L/min,氧氣濃度需維持在50%,必要時予以患者呼吸機,對其血氧飽和度的監護進一步加強。若患者的心跳呼吸出現驟停,需選擇心肺復蘇術[3]。③將靜脈通路予以建立。在患者頸外靜脈和上肢靜脈將2條靜脈通路予以建立,這樣可以使患者的輸液和輸血順利進行,循環血量也可以有效維持。④疼痛護理。患者的疼痛感會致使患者出現應激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麻醉難度,不利于手術順利實施,因此可在醫囑條件下合理使用鎮痛藥物。⑤出血護理。若患者的出血部位明顯,需事先實施壓迫止血。若患者伴有大血管破裂,可以利用血管鉗止血,待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需實施清創和縫合。妥善包扎和固定開放性傷口,避免出現感染。另外,若患者存在活動性出血,需事先進行結扎,隨后進行包扎,在此期間還需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
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同時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比對,最后記錄各項數據結果。
該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數據結果均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和計算,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效果以計數資料進行呈現,以[n(%)]表示的同時選擇χ2作為檢驗方式,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接受急診室護理措施,患者的好轉率經計算后為93.5%,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患者的好轉率經計算后為70.9%,(P<0.05),具體數據結果由表1所示。

表1 不同護理模式后的效果評估
實驗組患者接受急診室護理措施,未出現并發癥。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3例患者出血深靜脈血栓,比例為9.7%,4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比例為12.9%,并發癥發生率經計算后為 22.6%(χ2=6.935 6,P<0.05)。
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致使高能量創傷比例呈直線上升趨勢發展,尤其是下肢多發性骨折。患者患病后其自身的出血情況難以控制,從而提升休克發生率[4]。若不能采取治療措施,會在1~2 h內出現死亡。因此,該類患者除了得到有效的救治之外,急救護理程序也不容忽視。急診室護理措施主要為:充血容量迅速補充,靜脈通道快速建立,糾正休克以及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等[5]。此次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接受急診室護理措施,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比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實驗組好轉率93.5%同參照組好轉率70.9%進行比對后明顯較高(P<0.05)。從并發癥發生率來看,實驗組0.0%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2.6%(P<0.05)。
綜上所述,肢多發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實施急診室護理,效果理想,可以使好轉率進行提升,臨床應用價值存在。